中经评论:破解“修车难”,推动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

2024-10-19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新能源汽车相对集中的维修期即将到来。行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把握维修这片蓝海市场的新机遇,通过着力解决“修车难”等问题,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推动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

  这两天,关于新能源汽车“修车难”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场中的热点。路面上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出现故障意外在所难免。车辆维修事关出行安全,又有哪位新能源车主能不关心呢?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低廉的用车成本、智能网联化的操控系统,都吸引着广大消费者。数据显示,2020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达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2023年7月第2000万辆下线;到2024年6月底,国产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均超过3000万辆。自7月起,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连续三个月超过50%。

  然而,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却与还没“反应过来”的售后服务形成了鲜明反差。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汽车维修相关企业达数十万家,其中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不到2万家,目前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技能人员不足10万人。新能源车企的维保中心数量相对较少,网点密度明显低于传统汽车4S店,而遍布大街小巷的传统汽修门店一般无法维修新能源汽车。并且同价位的汽车,新能源车商业保险费用通常要比传统燃油车贵一倍左右。像新能源车维修等待时间长、更换配件价格贵等问题,更是让不少车主直呼“修不起”。

  按照“售后端市场滞后5年”的规律,新能源汽车相对集中的维修期即将到来。为此,行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把握维修这片蓝海市场的新机遇,通过着力解决“修车难”等问题,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推动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

  人才是第一资源。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众多专业化的人才。面对数十万人的缺口,加快新能源汽车专业维修人才的定制化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此,相关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亟需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招生规模。针对当前新能源技术更新迭代较快等特点,职业院校及技工院校不妨与新能源车企加强深度合作,强化产教融合。相关行业协会也应积极推动转岗培训及职业培训,为传统汽修技师“油改电”提供支持。

  当前,新能源汽车主要依赖整车厂的售后服务体系进行维保。随着保有量逐步增加,维修需求持续攀升,新能源车企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各新能源汽车品牌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核心技术仍未对外开放,一般传统汽修店难以获得厂家的维修授权。对此,主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应提早规划,在保护核心技术的前提下,推动车企间打通壁垒,开放售后服务相关技术和数据,扩大相关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维修授权范围、增加维修网点。

  目前,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费用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维修成本高,以及出险率、赔付率高。在降低维修成本方面,新能源车企可与保险公司、零部件供应商等加强合作,进一步完善维修价格体系,并优化车辆的易维修性设计。新能源汽车出险率、赔付率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普遍用于网约车运营有关系。因此,对家庭自用车和网约车进行适当区分,优化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无疑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为重点,深化车险综合改革”。随着后续相关改革举措的陆续出台,新能源车险费用高的情况有望不断得到改善。这既有赖于职能部门的努力推动,也离不开保险公司的创新探索。(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新能源汽车的前途不在“卷”而在“新”

     “智造”先行,中国新能源汽车再发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破解“修车难”,推动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

2024年10月19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新能源汽车相对集中的维修期即将到来。行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把握维修这片蓝海市场的新机遇,通过着力解决“修车难”等问题,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推动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

  这两天,关于新能源汽车“修车难”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场中的热点。路面上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出现故障意外在所难免。车辆维修事关出行安全,又有哪位新能源车主能不关心呢?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低廉的用车成本、智能网联化的操控系统,都吸引着广大消费者。数据显示,2020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达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2023年7月第2000万辆下线;到2024年6月底,国产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均超过3000万辆。自7月起,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连续三个月超过50%。

  然而,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却与还没“反应过来”的售后服务形成了鲜明反差。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汽车维修相关企业达数十万家,其中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不到2万家,目前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技能人员不足10万人。新能源车企的维保中心数量相对较少,网点密度明显低于传统汽车4S店,而遍布大街小巷的传统汽修门店一般无法维修新能源汽车。并且同价位的汽车,新能源车商业保险费用通常要比传统燃油车贵一倍左右。像新能源车维修等待时间长、更换配件价格贵等问题,更是让不少车主直呼“修不起”。

  按照“售后端市场滞后5年”的规律,新能源汽车相对集中的维修期即将到来。为此,行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把握维修这片蓝海市场的新机遇,通过着力解决“修车难”等问题,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推动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

  人才是第一资源。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众多专业化的人才。面对数十万人的缺口,加快新能源汽车专业维修人才的定制化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此,相关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亟需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招生规模。针对当前新能源技术更新迭代较快等特点,职业院校及技工院校不妨与新能源车企加强深度合作,强化产教融合。相关行业协会也应积极推动转岗培训及职业培训,为传统汽修技师“油改电”提供支持。

  当前,新能源汽车主要依赖整车厂的售后服务体系进行维保。随着保有量逐步增加,维修需求持续攀升,新能源车企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各新能源汽车品牌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核心技术仍未对外开放,一般传统汽修店难以获得厂家的维修授权。对此,主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应提早规划,在保护核心技术的前提下,推动车企间打通壁垒,开放售后服务相关技术和数据,扩大相关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维修授权范围、增加维修网点。

  目前,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费用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维修成本高,以及出险率、赔付率高。在降低维修成本方面,新能源车企可与保险公司、零部件供应商等加强合作,进一步完善维修价格体系,并优化车辆的易维修性设计。新能源汽车出险率、赔付率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普遍用于网约车运营有关系。因此,对家庭自用车和网约车进行适当区分,优化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无疑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为重点,深化车险综合改革”。随着后续相关改革举措的陆续出台,新能源车险费用高的情况有望不断得到改善。这既有赖于职能部门的努力推动,也离不开保险公司的创新探索。(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新能源汽车的前途不在“卷”而在“新”

     “智造”先行,中国新能源汽车再发力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