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新能源汽车相对集中的维修期即将到来。行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把握维修这片蓝海市场的新机遇,通过着力解决“修车难”等问题,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推动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
这两天,关于新能源汽车“修车难”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场中的热点。路面上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出现故障意外在所难免。车辆维修事关出行安全,又有哪位新能源车主能不关心呢?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低廉的用车成本、智能网联化的操控系统,都吸引着广大消费者。数据显示,2020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达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2023年7月第2000万辆下线;到2024年6月底,国产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均超过3000万辆。自7月起,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已连续三个月超过50%。
然而,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却与还没“反应过来”的售后服务形成了鲜明反差。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汽车维修相关企业达数十万家,其中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不到2万家,目前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技能人员不足10万人。新能源车企的维保中心数量相对较少,网点密度明显低于传统汽车4S店,而遍布大街小巷的传统汽修门店一般无法维修新能源汽车。并且同价位的汽车,新能源车商业保险费用通常要比传统燃油车贵一倍左右。像新能源车维修等待时间长、更换配件价格贵等问题,更是让不少车主直呼“修不起”。
按照“售后端市场滞后5年”的规律,新能源汽车相对集中的维修期即将到来。为此,行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把握维修这片蓝海市场的新机遇,通过着力解决“修车难”等问题,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推动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新能源汽车的前途不在“卷”而在“新”
“智造”先行,中国新能源汽车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