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测评”应经得起“测评”

2024-10-17 1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最近,有关“第三方测评”的消息引来各方关注。一则是苏州一法院披露了一起测评公司“捧一踩一”的典型案例,最终裁定其存在虚假宣传;另一则是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第三方测评”可以提供参考,也可能因“跑偏”“变味”而误导消费者。

  “第三方测评”亟待规范

  消费者为何青睐“第三方测评”?网络空间信息冗杂,各路广告“堆叠滤镜”,不少人无暇了解真实情况;产品型号和功能五花八门,折扣和红包迷惑性强,消费者很难做到按需选购。“第三方测评”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中立的“使用者视角”,确实帮助许多消费者买到了心仪的商品。【详细

  不过,从实践来看,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消费测评逐渐“跑偏”“变味”:有的名为消费测评实为“商测一体”,即一边搞测评一边卖产品,这就容易让测评的公正性打了折扣;有的借测评之名夸大产品功效,大搞虚假宣传……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破坏。【详细

  “捧一踩一”行为不可取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也就是说,只要在消费测评类内容中附加了购买方式,就构成互联网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其广告属性,并遵循互联网广告相关法律法规,而不是以消费测评之名行广告营销之实,却又不承担与之相对应的法律责任。【详细

  以新闻背景中提到的典型案例为例。“捧一踩一”的商品测评,在缺乏科学数据的前提下,侵犯了其他同类商品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也蒙蔽了消费者的双眼,影响其购买决策,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终,被告公司被判决停止案涉行为并赔偿4.5万元,是咎由自取,且理所当然。【详细

  要管住“夹带私货”的手

  “第三方测评”要立得住,平台和监管部门不能缺位。平台作为测评内容的展示窗口,有责任加强对测评博主的审核与管理,确保测评信息的真实性与公正性,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第三方测评”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测评机构的行为。【详细

  客观真实是“第三方测评”的“生命线”,亦是市场竞争的底线红线。以商养测、隐形拉踩,或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些越界行为将“第三方测评”变成了一门“灰色生意”,更可能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消费市场的秩序需要我们共同维护,管住“夹带私货”的手,鼓励客观高质量的测评内容,方可让消费更加放心。【详细

  (以上综合法治日报、南方日报、红网)

  V视角:

  @为为的小可爱:有必要货比三家,综合考察。

  @风吹草动初学者:不能听风就是雨。

  @秋奚:我都不相信测评了,有需要才买东西。

  @雨中阳光:有些评测就是在贩卖焦虑。

  @紫气东来财:拿钱了,就别谈什么独立测评。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测评的信誉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水”,值得吗?消费者信任是测评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公正是测评发展的“压舱石”,这样的观点应当成为行业的共识。如此,“第三方测评”才能真正经得起“测评”。当然,测评博主也好,测评机构也罢,想在“第三方”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还需要做更多探索才行。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三方测评”应经得起“测评”

2024年10月17日 1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最近,有关“第三方测评”的消息引来各方关注。一则是苏州一法院披露了一起测评公司“捧一踩一”的典型案例,最终裁定其存在虚假宣传;另一则是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第三方测评”可以提供参考,也可能因“跑偏”“变味”而误导消费者。

  “第三方测评”亟待规范

  消费者为何青睐“第三方测评”?网络空间信息冗杂,各路广告“堆叠滤镜”,不少人无暇了解真实情况;产品型号和功能五花八门,折扣和红包迷惑性强,消费者很难做到按需选购。“第三方测评”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中立的“使用者视角”,确实帮助许多消费者买到了心仪的商品。【详细

  不过,从实践来看,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消费测评逐渐“跑偏”“变味”:有的名为消费测评实为“商测一体”,即一边搞测评一边卖产品,这就容易让测评的公正性打了折扣;有的借测评之名夸大产品功效,大搞虚假宣传……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破坏。【详细

  “捧一踩一”行为不可取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也就是说,只要在消费测评类内容中附加了购买方式,就构成互联网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其广告属性,并遵循互联网广告相关法律法规,而不是以消费测评之名行广告营销之实,却又不承担与之相对应的法律责任。【详细

  以新闻背景中提到的典型案例为例。“捧一踩一”的商品测评,在缺乏科学数据的前提下,侵犯了其他同类商品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也蒙蔽了消费者的双眼,影响其购买决策,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终,被告公司被判决停止案涉行为并赔偿4.5万元,是咎由自取,且理所当然。【详细

  要管住“夹带私货”的手

  “第三方测评”要立得住,平台和监管部门不能缺位。平台作为测评内容的展示窗口,有责任加强对测评博主的审核与管理,确保测评信息的真实性与公正性,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第三方测评”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测评机构的行为。【详细

  客观真实是“第三方测评”的“生命线”,亦是市场竞争的底线红线。以商养测、隐形拉踩,或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些越界行为将“第三方测评”变成了一门“灰色生意”,更可能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消费市场的秩序需要我们共同维护,管住“夹带私货”的手,鼓励客观高质量的测评内容,方可让消费更加放心。【详细

  (以上综合法治日报、南方日报、红网)

  V视角:

  @为为的小可爱:有必要货比三家,综合考察。

  @风吹草动初学者:不能听风就是雨。

  @秋奚:我都不相信测评了,有需要才买东西。

  @雨中阳光:有些评测就是在贩卖焦虑。

  @紫气东来财:拿钱了,就别谈什么独立测评。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测评的信誉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水”,值得吗?消费者信任是测评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公正是测评发展的“压舱石”,这样的观点应当成为行业的共识。如此,“第三方测评”才能真正经得起“测评”。当然,测评博主也好,测评机构也罢,想在“第三方”和“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点,还需要做更多探索才行。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