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东西前看测评”如今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日常习惯。了解其他人的真实使用体验后,不少“选择困难”的消费者不再纠结,购买前后的预期落差也被“治”好了。然而,却有个别商家盯上了第三方测评拥有的话语权,意图把测评变成自家产品的广告,甚至是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近日,苏州一法院就披露了一起测评公司“捧一踩一”的典型案例,最终裁定其存在虚假宣传,引发广泛关注。
从案情经过来看,测评公司的套路主打一个“绵里藏针”“浑水摸鱼”。其选取市面上8个品牌的防晒衣进行对比,看似公正客观,实则暗中推广有利益关系的品牌,并暗贬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意引导消费者做出选择。尽管违法情节尚不严重,但测评文章使用的相关数据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片面披露信息误导消费者,因而被认定为虚假宣传。这一判决具有典型意义,一方面在合理范围内维护了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对“第三方测评”这个新兴领域提供了可参照的司法规范。
消费者为何青睐第三方测评?网络空间信息冗杂,各路广告“堆叠滤镜”,不少人无暇了解真实情况;产品型号和功能五花八门,折扣和红包迷惑性强,消费者很难做到按需选购;加之网络购物作为重要的消费渠道,存在一定试错成本。第三方测评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中立的“使用者视角”,确实帮助许多消费者买到了心仪的商品,也有助于维护良性的竞争秩序。如今,在社交平台上仍流传着许多“选电脑攻略”“洗地机神帖”,颇有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