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测评不能成为“灰色生意”

2024-10-16 07:18 来源:南方日报

  “买东西前看测评”如今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日常习惯。了解其他人的真实使用体验后,不少“选择困难”的消费者不再纠结,购买前后的预期落差也被“治”好了。然而,却有个别商家盯上了第三方测评拥有的话语权,意图把测评变成自家产品的广告,甚至是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近日,苏州一法院就披露了一起测评公司“捧一踩一”的典型案例,最终裁定其存在虚假宣传,引发广泛关注。

  从案情经过来看,测评公司的套路主打一个“绵里藏针”“浑水摸鱼”。其选取市面上8个品牌的防晒衣进行对比,看似公正客观,实则暗中推广有利益关系的品牌,并暗贬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意引导消费者做出选择。尽管违法情节尚不严重,但测评文章使用的相关数据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片面披露信息误导消费者,因而被认定为虚假宣传。这一判决具有典型意义,一方面在合理范围内维护了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对“第三方测评”这个新兴领域提供了可参照的司法规范。

  消费者为何青睐第三方测评?网络空间信息冗杂,各路广告“堆叠滤镜”,不少人无暇了解真实情况;产品型号和功能五花八门,折扣和红包迷惑性强,消费者很难做到按需选购;加之网络购物作为重要的消费渠道,存在一定试错成本。第三方测评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中立的“使用者视角”,确实帮助许多消费者买到了心仪的商品,也有助于维护良性的竞争秩序。如今,在社交平台上仍流传着许多“选电脑攻略”“洗地机神帖”,颇有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味。

  然而随着第三方测评的市场越做越大,参与者越来越多,部分测评也有向广告转变的趋势。有博主“分享种草”,实则与商家合作“拿提成”;有博主看似“拔草避雷”,亦是充当了网络水军的角色,变相攻击抹黑竞品。相比以直接推荐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商业广告,此类手法更加隐蔽,却能在社交平台上获取较高的曝光度,帮助博主打造“权威”人设,避免人为限流。更有网友总结了这类“软广告”的规律:选取的品牌一定要多、知名度高的大品牌放在前面吸引用户点击、夹带的“私货”放在中间位置用大篇幅图文推荐……层层设套,让人防不胜防。

  客观真实是第三方测评的“生命线”,亦是市场竞争的底线红线。以商养测、隐形拉踩,或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些越界行为将第三方测评变成了一门“灰色生意”,更可能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失掉消费者的信任。“双11”临近,中国消费者协会10月14日就及时发布消费提示,敦促各“第三方测评”营销主体恪守公平诚信原则,同时引导消费者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消费市场的秩序需要我们共同维护,管住“夹带私货”的手,鼓励客观高质量的测评内容,方可让消费更加舒心放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三方测评不能成为“灰色生意”

2024年10月16日 07:18   来源:南方日报   默 达

  “买东西前看测评”如今已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日常习惯。了解其他人的真实使用体验后,不少“选择困难”的消费者不再纠结,购买前后的预期落差也被“治”好了。然而,却有个别商家盯上了第三方测评拥有的话语权,意图把测评变成自家产品的广告,甚至是攻击竞争对手的武器。近日,苏州一法院就披露了一起测评公司“捧一踩一”的典型案例,最终裁定其存在虚假宣传,引发广泛关注。

  从案情经过来看,测评公司的套路主打一个“绵里藏针”“浑水摸鱼”。其选取市面上8个品牌的防晒衣进行对比,看似公正客观,实则暗中推广有利益关系的品牌,并暗贬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意引导消费者做出选择。尽管违法情节尚不严重,但测评文章使用的相关数据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片面披露信息误导消费者,因而被认定为虚假宣传。这一判决具有典型意义,一方面在合理范围内维护了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对“第三方测评”这个新兴领域提供了可参照的司法规范。

  消费者为何青睐第三方测评?网络空间信息冗杂,各路广告“堆叠滤镜”,不少人无暇了解真实情况;产品型号和功能五花八门,折扣和红包迷惑性强,消费者很难做到按需选购;加之网络购物作为重要的消费渠道,存在一定试错成本。第三方测评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中立的“使用者视角”,确实帮助许多消费者买到了心仪的商品,也有助于维护良性的竞争秩序。如今,在社交平台上仍流传着许多“选电脑攻略”“洗地机神帖”,颇有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味。

  然而随着第三方测评的市场越做越大,参与者越来越多,部分测评也有向广告转变的趋势。有博主“分享种草”,实则与商家合作“拿提成”;有博主看似“拔草避雷”,亦是充当了网络水军的角色,变相攻击抹黑竞品。相比以直接推荐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商业广告,此类手法更加隐蔽,却能在社交平台上获取较高的曝光度,帮助博主打造“权威”人设,避免人为限流。更有网友总结了这类“软广告”的规律:选取的品牌一定要多、知名度高的大品牌放在前面吸引用户点击、夹带的“私货”放在中间位置用大篇幅图文推荐……层层设套,让人防不胜防。

  客观真实是第三方测评的“生命线”,亦是市场竞争的底线红线。以商养测、隐形拉踩,或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些越界行为将第三方测评变成了一门“灰色生意”,更可能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失掉消费者的信任。“双11”临近,中国消费者协会10月14日就及时发布消费提示,敦促各“第三方测评”营销主体恪守公平诚信原则,同时引导消费者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消费市场的秩序需要我们共同维护,管住“夹带私货”的手,鼓励客观高质量的测评内容,方可让消费更加舒心放心。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