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双11”网购促销即将开启,消费者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中消协提醒,“第三方测评”可以为消费者购物提供参考,也可能因“跑偏” “变味”而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应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种草”流量。(10月14日 央视新闻)
提及“第三方测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从消费点评软件的评分,到社交平台的“种草文”,再到视频博主的“专业测评”。这些组织或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评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表达主观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服务、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主要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发布推广。
然而,当“解局者”成了“搅局者”“做局者”,本应客观、中立的“第三方”就变了味。“第三方测评”本应是为了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商品性能、做出明智购买决策而存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测评机构或个人却偏离初衷,为了吸引流量、获取利益,不惜歪曲事实,甚至与商家勾结进行虚假宣传。这样的“测评”不仅无法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信息,反而可能误导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和信任危机。“第三方测评”屡屡翻车,如何让其重回正轨?
“第三方测评”要立得住,平台和政府不能缺位。平台作为测评内容的展示窗口,有责任加强对测评博主的审核与管理,确保测评信息的真实性与公正性,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而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第三方测评”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规范测评机构的行为和资质要求。对于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违法行为的测评机构或个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