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商品测评“踩一捧一”蒙蔽消费者双眼

2024-10-17 07:27 来源:红网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公众号日前披露一起防晒衣商家起诉测评公司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该院终审裁定测评文章构成虚假宣传,测评公司被判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品牌方4.5万元。(10月15日 澎湃新闻)

  眼下,绝大多数消费者“买前看测评”已成为一种习惯。作为“比较广告”的一种形式,直播带货过程中经常会进行产品测评,消费者以“第三方测评”作为购物的重要参考依据,希望通过观看各种商品的评价结果,避免网购时掉进消费陷阱,从而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然而,在现实商品测评中,故意贬低某个品牌或产品,同时夸大另一个品牌或产品的好处,以此吸引公众的眼球,人为创造流量,被公众戏称为“踩一捧一”。

  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罚的这起典型案例为例,苏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随意对其生产、销售的防晒衣的“防晒力”进行对比,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题为“看成分(科学)选漂亮的防晒服!超简单巨实用!”的测评文章,标注了不同品牌的8款防晒服,并描述该品牌防晒衣“面料厚实、发货较慢”,而另一品牌则“冰感十足、防晒强”,引导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其他品牌。

  这种“踩一捧一”的商品测评,在缺乏科学数据的前提下,侵犯了其他同类商品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也蒙蔽消费者的双眼,影响其购买决策,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若进一步分析,商家在产品测评时,如果罔顾事实、睁着眼说瞎话,不客观地“踩一捧一”,不仅会诋毁竞争对手的信誉和商品声誉,也会因不当抬高自己的信誉和商品声誉,散布与自己商品、服务有关的误导性信息,构成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显然,被告公司被判决停止案涉行为并赔偿4.5万元,是咎由自取,理所当然。

  商品测评“踩一捧一”翻车被罚的案例,无疑警示“第三方测评”商家在进行产品测评时,要遵循公平、公正、诚信的宗旨和内核,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如实、客观推销商品,切勿走上不正当竞争的“歧路”,避免“赔了夫人又折兵”。

  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强对商品测评的监管,对“第三方测评”进行评估,确保测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在面对商品测评时,应保持理性和谨慎,增强辨识能力,不要轻信极端评价,尽量参考多方面的信息,切勿被不实“踩一捧一”测评所欺骗。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商品测评“踩一捧一”蒙蔽消费者双眼

2024年10月17日 07:27   来源:红网   吴睿鸫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公众号日前披露一起防晒衣商家起诉测评公司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该院终审裁定测评文章构成虚假宣传,测评公司被判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品牌方4.5万元。(10月15日 澎湃新闻)

  眼下,绝大多数消费者“买前看测评”已成为一种习惯。作为“比较广告”的一种形式,直播带货过程中经常会进行产品测评,消费者以“第三方测评”作为购物的重要参考依据,希望通过观看各种商品的评价结果,避免网购时掉进消费陷阱,从而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然而,在现实商品测评中,故意贬低某个品牌或产品,同时夸大另一个品牌或产品的好处,以此吸引公众的眼球,人为创造流量,被公众戏称为“踩一捧一”。

  以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罚的这起典型案例为例,苏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随意对其生产、销售的防晒衣的“防晒力”进行对比,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题为“看成分(科学)选漂亮的防晒服!超简单巨实用!”的测评文章,标注了不同品牌的8款防晒服,并描述该品牌防晒衣“面料厚实、发货较慢”,而另一品牌则“冰感十足、防晒强”,引导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其他品牌。

  这种“踩一捧一”的商品测评,在缺乏科学数据的前提下,侵犯了其他同类商品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也蒙蔽消费者的双眼,影响其购买决策,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若进一步分析,商家在产品测评时,如果罔顾事实、睁着眼说瞎话,不客观地“踩一捧一”,不仅会诋毁竞争对手的信誉和商品声誉,也会因不当抬高自己的信誉和商品声誉,散布与自己商品、服务有关的误导性信息,构成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显然,被告公司被判决停止案涉行为并赔偿4.5万元,是咎由自取,理所当然。

  商品测评“踩一捧一”翻车被罚的案例,无疑警示“第三方测评”商家在进行产品测评时,要遵循公平、公正、诚信的宗旨和内核,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如实、客观推销商品,切勿走上不正当竞争的“歧路”,避免“赔了夫人又折兵”。

  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加强对商品测评的监管,对“第三方测评”进行评估,确保测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在面对商品测评时,应保持理性和谨慎,增强辨识能力,不要轻信极端评价,尽量参考多方面的信息,切勿被不实“踩一捧一”测评所欺骗。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