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展览开幕当天被市领导批评设计“不用心”的42个政策房项目设计方案,经过半个月修改后,再次与北京市民见面。不少人发现,重新设计的小区大都在绿化、色调和布局上有了改善,既粗糙又呆板的“排排楼”已经很少见了。
当下,全国各地政策房建设正如火如荼,让更多人“住上房”是大家关注的重心。而北京市规划部门勇于“退稿”,要求42个项目统统修改设计方案的做法明确发出了一个声音:政策房不等于低品质。
长期以来,在不少开发商脑子里,政策房就是“政府帮老百姓忙、自己帮政府忙”的一种产品。既然是“帮忙”、既然不用上市销售,那就选择最简便、一拍脑门子就来的设计,“排排楼”、“筒子楼”、“70平方米二居公摊30平方米”的设计由此而生,加之为了提高政策房项目原本不多的利润而压成本、赶工期,政策房自然就跟“低品质”绑在了一起。时间一长,政策房住户也有了心理暗示:政策房便宜,就没资格那么讲究质量。
显然,政策房“低品质”很大程度上是“被降级”。虽然小区控高、容积率、绿化率等早已确定,但在配套、位置、户型上开发商其实大有做文章的余地。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个具体体现,政策房必然要体现当地政府的施政理念、城市管理思路和改善民生的诚意。如果敷衍应付,降格以求,以次充好,质量不过关,糊弄老百姓,本该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政策房项目,只会反过来损害政府公信力。好事要办好,只要有关部门和单位用心服务群众,从设计、施工到管理都能从市民合理需求出发,很多看似复杂的事情并不是什么难题。
近几年,北京为政策房建设投入了大量公共资源,今年政策房套数更将占新建住宅套数的一半以上。如此大的投入不只是为了让市民“住上房”,更是为了让他们住上放心房、满意房,过上有尊严、更体面的生活。对此,有关部门不当甩手掌柜,认真把关,而参建政策房的开发商也该多用用心,把以往的歧视和敷衍改一改。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