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月,温总理先后五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应当说,如此空前的密度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及推动变革的决心。
近些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不同的人对于教育的诉求、不同部门间的利益,千差万别。而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务,事关每一个人,去年年初《规划纲要》征求公众意见,不到两个月便收到社会各界意见建议210多万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注定了教育改革的错综复杂和千头万绪。
分析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其实从温总理近日强调的政策指定方向来看,不难发现其侧重点: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而简单说,这四点意见归根结底为八个字:厘清权责,科学落实。
教育体制改革是核心问题,涉及到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教育界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可谓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体制的转变直接涉及权力与利益的重组,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的关系都要进行调整。举例而言,迄今为止高考招生计划还是通过中央来统一指定,现在部分高校放开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就已经满城风雨,制度重组的难度可见一斑。再如人才培养,中小学本应承担启蒙教育,但现实却与办学质量和升学率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学同样如此,本应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很多却成了职业培训中心,就业率成了大学办学的重要考核指标。学校到底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是教育本身优先还是短期成绩优先,需要慎重权衡利弊。
扩大办学自主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差异很大,中央地方不可能一刀切,更不可能完全兼顾,而作为办学主体的各个学校,无疑对情况最为熟悉。扩大自主权,给予教育机构更多的制度活力,让他们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办学思路,自己去应对现实当中遇到的问题、挑战和机遇,而政府则应该在政策支持、制度监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分权的话,那么促进教育公平则是揽责。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应当坚决承担起均衡教育发展的责任,公平、公正推动资源配置向落后地区倾斜,同时还要在总量上加大投入,当前我国教育投入占GDP不足4%,与我国当前的综合国力并不匹配,加大教育投入,是我国教育乃至整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手。
教育家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前提是提供一个相适应的环境让其发挥教育才能和特长,让教育家不受制度羁绊,因材施教,切实通过自身努力培育人才,获得社会的认可。这有赖于考核制度的调整和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来实现,而这二者亦无一例外是权责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纵是再优秀的教育家也难以人尽其才。
此外,权责划分清晰的基础上,还要在落实执行上做足功夫,这是我们现在许多制度设计共同存在的问题。温家宝总理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和学生关心的大事。”我们更要怀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扎实稳步的推动变革,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