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时上下班需要算好账

2010年01月29日 06:57   来源:京华时报    张铁
    从小区到公司30分钟车程,8点上班,要几点出门?一个简单问题,却让上班族大伤脑筋。6点半出发7点到,路上顺畅了,到岗却太早;7点出发,赶上大伙都在路上的点,说不定就会迟到……北京市两会上,副市长黄卫透露“已着手研究错时上下班新方案”的消息,或许正是对这恼人“早高峰”“晚高峰”的回应。

    高峰时间的存在,意味着城市道路在低谷时间的空置和浪费。错时上下班,正是取长截短的平峰,让道路的使用效率更高。科学调控,能增加的容量绝不亚于修建一条主干道。但这一措施所需投入的成本,也同样绝不亚于修建一条主干道。在政策制定阶段,尤其要有成本意识,好好算一算有形无形的账。

    错时上下班带来错峰出行,理论上很完美,理想中很有效。但公众的出行需求,离设计制度时的理想状态,可能差得很远。比如,学校放学提前1小时,接孩子的家长下班是不是也要提早1小时?对于没能提前下班的家长,孩子多出来的1小时课外时间要在哪里度过?

    “魔鬼都在细节中”,除了纸面上的算计、理论上的设计,在研究错时上下班新方案时,还需要更为精细的调查、考虑不那么“理想”的状况,否则就可能花大量时间精力,却造出一个制度花瓶。

    错时上下班作为一种向管理要效应的“软件更新”,要实行了才能看见效果,风险成本将会更大。事实也证明,错时上下班不一定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北京在奥运会之后,就已经开始实行错时上下班措施,但仍难抹去“首堵”称号。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进一步推广之前,更为精细化、科学化的决策。

    同时,错时上下班的协调成本与执行成本,也应纳入考虑。这一举措牵涉面很广,全面铺开后,可能会打乱整个城市的平顺运行。正如有人所疑虑,“你错我不错”,会不会导致政府机关办事困难等新问题?错时导致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重叠工作时间减少,是否会加大合作的运营成本?谁提早、谁推迟、谁不变的范围,又该如何划定?要消除错时可能带来的紊乱,在每一个问号之后,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协调与执行成本。

    错时上下班,关系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需要考虑其中的民意成本。黄卫表示,错时上下班“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再经过论证和一系列程序,最终才能出台”。这其中也包含了对民意成本的考量。实际上,推这一政策带来的一些不适,造成的习惯改变,也是对公众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提出的一道考题。

    一项公共政策的优劣,最终是一种经济学的考量。计算成本,也是为了让决策更科学、更有效。唯有认真审视各种问题,算好成本,才能追求最高的投入产出比,防止空转与浪费。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