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利贷要疏堵并举

2011年10月20日 13:55   来源:东方网   谭浩俊

  温州的高利贷风暴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高利贷也不是温州的独家专利。温州的高利贷问题由来已久,而几乎所有的经济发达地区都有程度不同的高利贷现象存在。

  如果不是因为部分老板的“跑路”,如果不是发生了几起非法集资案件,有关方面可能还不会对高利贷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高利贷毕竟具有饮鸩止渴“效应”,能够让中小企业暂时“宽松”一下,度过眼前的难关,避免即刻停产、关闭、歇业或者破产。如果运气好,宏观经济环境能够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变,一部分企业还可能会挺过此关。这无疑严重掩盖了高利贷问题的危害,也为高利贷现象的进一步蔓延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喝了高利贷毒酒的企业并没有能够等来“好运气”,没有办法挺过此关,自然只能“跑路”了。不然,企业保不住,他们个人的人身安全也没有保证。

  毫无疑问,高利贷是镶嵌在中小企业身上的一颗毒瘤。如果不迅速摘除这颗毒瘤,不仅会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而且会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在于,对高利贷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是堵还是疏、是打压还是引导、是取缔还是规范。要知道,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按照相关金融法规的要求,对高利贷应当实施严厉打击,坚决取缔,决不手软。过去的历次金融秩序整顿,都是采取的这种方式。问题是,目前出现的高利贷现象,情况很复杂,原因也很多。一定程度上,政策的大起大落,是造成高利贷现象泛滥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如果忽视高利贷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味地打压,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高利贷问题,而且会为整个金融秩序的改善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众所周知,高利贷所以如此风行,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需求,二是有供应。需求来源于中小企业从正常渠道得不到资金支持,尤其是金融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对中小企业门槛设得很高,鲜有“开恩”的时候。政策紧缩以来,更是对中小企业紧闭大门。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为了能够活下去,就不得不饮鸩止渴,求救于高利贷了。而从供应角度来看,由于大量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特别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民间资本的出路就更少了。同时,居民储蓄又长期处于负利率状态。有了高利贷这样的高风险、高回报行业,还如何能够抵挡得住民间资本和居民储蓄的投机冲动呢?高利贷所需要的资金又如何不源源不断地到来呢?

  也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对高利贷问题,应当疏、堵并举,引导与规范相结合,而不要一棍子打死(事实上也是打不死的),以暴风骤雨式的手段,对高利贷进行清理和整顿。否则,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在这方面,教训是很多的,也是很深刻的。

  首先,政府不能注资“救”市,而应当政策“管”市。对高利贷行为形成的资金“缺口”,政府绝对不能用注资的方式填补,这样会让高利贷者更加有恃无恐。但是,对高利贷留下的后遗症,又不能不去解决。最佳的办法,就是制定政策、出台制度。即依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高利贷者的行为,制定偿付办法与比例。因为,无论是高利贷还是社会集资,都是不法行为,都不受法律保护。自然,参与者也就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得到全额补偿。

  第二,政府不能靠拆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要用制度和政策化解中小企业融资矛盾。虽然温州已经否认了向央行申请再贷款的消息,但是,政府拆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不争的事实。不错,拆资、申请再贷款等确实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燃眉之急。但是,这一阶段的困难度过以后,后面怎么办呢?显然需要有制度和政策来做支撑。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从制度和政策层面给中小企业融资一个相对有利的平台,融资难的问题仍将困扰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三,政府不能死堵民间资本进行投机,而要引导民间资本扩大投资。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期,民间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一直是兴趣很浓的。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放开以及垄断行业的快速扩张,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和水平明显不足,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热情也就越来越低,以至于出现了大量资本从实体经济撤离的现象。毫不客气地说,如今的民间投资者,投机的欲望已经远胜过投资愿望了。所以,如何把民间投资者再拉回到投资的轨道,而不是继续在投机之路上走下去,是政府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而基本的看法是,不能死堵,而要引导。引导的最佳办法,就是垄断领域对民间资本实实在在地开发,在政策和资源的分配方面给民间资本更多的公平和公正。

  如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解决了,民间资本的出路也有了,那么,高利贷生存的土壤也就没有了。当然,对目前已经出现的严重的高利贷问题,进行一定力度的治理和整顿也是必须的,关键要把握好节奏、掌握好火候。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