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联合利华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受到严厉处罚。本报昨日了解到,就在同一日发改委就在北京约谈了国内6家主要“洋奶粉”负责人,以了解奶粉价格等情况,当中就包括了前期被媒体指“顶风涨价”的企业雀巢、澳优等。(5月9日《广州日报》)
最近约谈的企业有不少,也收到一定的效果,如有的提出暂缓涨价,有的公开认罚,但是此次对洋奶粉进行约谈似乎没有那么顺利,都以各自的理由进行推托,“纷纷对近日的涨价消息表示否认,又指今年是近年来价格最风平浪静的一年。”洋奶粉果真如此循规蹈据?据介绍:自2005年开始,洋奶粉几乎每一两年就涨一次价,而近年来,洋奶粉提价的周期越来越短,且涨价势头不减。
洋奶粉凭什么涨价?假如说是因成本增高,利润减少减少,或者企业难以运转进行涨价,即使多涨几次也可以理解,可事实是,洋奶粉涨价并非是效益不行,经过调查,一罐洋奶粉成本不到100元,但在零售市场上平均价格为二三百元,利润惊人,如此之高的价格为何还大涨特涨。
由于物价指数的升高,一些商品相对进行涨价可以理解,可是也有一些商品本来价格就高,远没有达到大涨的程度,或者说利润非常的厚实,也迫不及待的进行跟风,从康师傅方便面到联合利华等日化企业,以及白酒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涨,不论是食品类还是其它商品都跟着涨,涨价之风从局部蔓延到普遍,不少食品涨价已经不需要理由,想涨就涨,想涨多少就涨多少。
如今是市场经济,商品价格在一般情况下可由自主决定,但是涨价总得要有理由,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合理涨,《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洋奶粉多次的涨,全面的涨,并非是偶然,也决非是不约而同,而是有目的,达成了一定的默契,因而对他们的涨价决不能视而不管。
约谈属于打招呼,至多也就是告诫,此种方式也许对初犯者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涨价迅猛者还是进行约谈就显得没有份量。再则,商品有无数类,不论商品大小,样样或多或少都与百姓的生活相关,如果企业不当涨价都先进行约谈,即使约谈官员再多,也忙不过来。约谈不能只是对某个企业,应该是对所有的企业都有同样效用,不然约谈了方便面,又来了“方面米”,约谈了日化,又来了白酒,顾东难顾西。
明显的违规,毫无理由的涨价只是约谈,显然太轻,有谁会怕,有谁会引以为戒,恐怕更壮了一些人的胆,产生出一种视觉疲劳,控制物价,治理乱涨价之风,不能只是好言好语的相劝,应该是违反了那条就按那条办,依据法律、法规来谈。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