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物价,不仅是今年政府经济工作的首要议题,也是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截至3月9日22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两会民调”专项在线调查显示,在参加调查的2464人当中,91.2%的人表示物价上涨对自己的影响较大,其中46.2%的人表示影响“非常大”。表示影响“不大”或“不太大”的只有1.5%。其余7.3%的人感觉“一般”。(3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去年我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3%,但物价水平的上升已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从诱因来看,食品和住房价格持续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民意的感知来看,多数人对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均感触颇深,由此引发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障、提高个税起征点的高度期望。
从根本上而言,只有落实这些政策和制度,我们才能保证物价上涨的趋势得到根本缓解。但现实却是,面对物价不断上涨,民众连声叫苦的形势,我们的政策着力点依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食品价格上涨,物价部门就出台补贴政策或积极组织货源保障市场供给来平抑市场物价;房价上涨,有关部门就强调大力建设公租房、经适房满足“刚性需求”。
殊不知,食品价格之所以上涨,并非全因个别人炒作推高,其背后也有成本增加等因素。比如,燃油、原油不断上涨,食品运输成本相应增加;比如,天灾(如西南旱灾等)导致部分作物减产,市场供给不足;再比如,附着于食品上的种种税收推高价格。简单地的宏观调控,或将伤害更多底层群众的利益,譬如菜农、小贩等等。至于房价上涨,由于相应制度设计未能对地方政府起到监管的作用,或者相关部门对控制房价不力的地方官员举起的辫子始终舍不得落下,在卖地收入和政绩冲动之下,公租房、经适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自然难以给力。
物价上涨给越来越多民众带来痛感,发改委却一直自信满满地认为CPI涨幅正常,这种与民意相距悬殊的官意,难免给人留下“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观感。如何让物价回归正常?笔者认为,当下,我们除了需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切实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保障、提高个税起征点,更重要的是务实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让政府真正实现由管理型转为服务型,让市场这只有形的手真正起到调控物价的作用。而不是,物价一上涨,各部门便齐齐上阵各施神通,调控一过,物价又蹭蹭涨涨,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充其量只能起到治标的作用。(禹海君)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