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2万亿利润背后的隐忧

2011年01月24日 07: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茉楠

  国企创利能力的确不凡,财政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870 .6亿元,同比增长37.9%,纳入统计的国企主要效益指标创历史新高,营业总收入、实现利润和上交税费三大指标,比“十五”末期均实现翻番。

  尽管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占中国经济总量的90%以上,但国有企业仍占经济主体地位,垄断的国企行业职工待遇高于其他行业造成的收入不均,及非公有制企业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等体制因素,不仅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生态”,其“挤出效应”以及垄断利润带来的畸形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一,国企高垄断利润是在与民争利。

  在当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较强的政府控制力需要政府税收比的高比重;而当前企业的高利润是源于很多企业的垄断利润。中国产业呈现出超重化工化和资本密集化,必然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来越偏向于政府和资本,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越来越萎缩,劳动者收入占比逐渐下降,归属于资本的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两项占比的比重逐渐上升,使中国国家财富的分配越来越失衡。

  第二,国企高垄断利润必然转化为过度投资。

  积累了那么大的垄断利润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转换为投资冲动,进而转换为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的投资而国内需求不足,就会造成过剩的产能,而当过剩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市场找不到实际有效需求就会促使企业加大出口,形成出口导向和资本密集导向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凸显粗放型特征,这是一个恶性的链条。

  第三,国企高垄断利润间接吹大了中国经济的泡沫。

  据统计,2006年到2009年,4年间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为3.26万亿元,而其上缴红利的比例仅为5%到10%,2009年仅上缴500多亿元。剩余的大量利润被企业留置,除部分用于主业生产外,大量则被投向房地产等高利润非主业领域,这些年来许多国企纷纷进军房地产市场,抬高房价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企业从“实体经济”逃出,导致一些行业空心化和经济泡沫化倾向。

  第四,国企高垄断利润使自身竞争力和创新力被严重侵蚀。

  高利润并没有解决一些国企“大而不强”的问题,价值创造能力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利润侵蚀了创新能力,由于国企能够很容易取得政策性资源,获取大的利润。

  国企垄断利润的出路在于制度的改革,将国企利润以税收上缴或以分红的形式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将国企分红惠及全民,这是全世界都在做的事。国企还富于民势在必行,这不仅有益于改变中国财富分配失衡的现状,改善中国市场经济生态,更是为了曾经作为中国“擎天柱”的明天。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