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要“后世博”长效机制

2010年11月05日 08:22   来源:文汇报   沈国明
    成功举办世博会,极大地提振了国人和上海市民的信心,也提高了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期望值。这时,冷静客观地看待成绩和问题,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和参照系十分重要。我们决不能过于乐观,必须看到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城市管理都会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管理责任部门则要以世博会期间的管理水平为标准,提高责任心,努力改进工作,不断创新城市管理。

    要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有两个条件:一要有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二要有推进制度正常运作的动力源。

    上海的城市管理历来有一系列地方立法加以保障。为成功举办世博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还颁布了《关于本市促进和保障世博会筹备和举办工作的决定》,授权政府在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相冲突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临时性的管理措施。市政府据此出台了28项通告、规章。从实际运行情况和市民的普遍感受来看,这些临时性管理措施的效果良好,其中不少在今后的城市管理中可以继续采用。

    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就要使一些临时性管理措施长效化。世博会的筹办与举办,提升了上海城市管理的总体水平,过去一些难以达到的管理目标,在世博会期间达到了,这是世博会留下的宝贵资源,应当充分、持久地用好。为此,建议相关管理部门抓紧时间,将一些临时性管理措施以政府规章形式固定并保留下来,变成常态管理措施,实现“世博中”与“世博后”城市管理“无缝衔接”。

    当然,建立世博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在目标设定、制度设计等方面需要联系实际,概括地说,就是既要严格管理,又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空间。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外来人口包括那些要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群体进入城市是个趋势。这给上海带来活力,也给城市管理带来难度。我们的立法和制度设计,必须立足解决“开放城市”的管理问题。没有这样的基本判断,决策就会失误。这都是有教训的。比如有的地方实行“封村维稳”,导致居民出行不便,引起广泛质疑。显然,这种方法短期内也许有效,但不可持续。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探索化解城市管理各种矛盾的途径,上海也应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积极探索。除了动员市民参与,对流动摊贩疏堵结合、执法到位之外,上海还可学习香港经验,推行运作方式市场化、运作监管专业化等等,提高管理水平。

    世博会期间,执法部门的高度政治责任感为执法提供了强大动力,对于存在的问题,整改率达到了100%,这就使城市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了预期效果。

    世博会期间,出于爱国热情和主人翁精神,广大市民自觉配合,为有效执法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也是执法的强大动力。

    世博后,执法的状态,是能否形成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真正关键所在。与世博会期间相比,执法的难度将明显增加。执法部门还会不会如此较真,市民能否继续配合,都将对执法产生影响。虽然世博会的举办,提高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提升了市民素质,但在建立“世博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方面,情形不容乐观。

    世博会结束后,某些强化城市管理的措施将不会延续;志愿者不可能再在城区高密度出现;一些为世博会让路而暂停的项目要开工;外省市为确保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而实施的“护城河工程”也将结束。这些都可能成为城市一些痼疾复发的可趁之机。再者,经过180多天紧张工作,世博会之后,相关管理人员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精神相对松弛的周期。

    为此,城市管理人员在一段时间的休整后,要尽快走出松弛周期,振作精神做好各项工作。城市管理上个台阶很难,滑坡却很快,滑坡后再加整治,则难度更大,代价高昂——对此,相关单位现在就应未雨绸缪,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考虑、做好预案。如果在世博会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各方努力,城市管理问题不出现大面积回潮,对形成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将“善莫大焉”。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