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公平与合理

2010年09月29日 12:37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评论员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这一次会议的主题本来是“人力资源开发”,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使用“包容性增长”来回答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但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概念的含义却远远超过人力资源的范畴。所谓的“包容性增长”即是机会平等的增长,这一增长当然主要是指经济增长,但是“机会平等”这一个定语并非“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机会平等”为理论出发点又衍生出“包容性增长”的多重含义: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可以说,以上含义的理论出发点几乎都找到“机会平等”的影子,在强调平等竞争、公平就业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主题上,当然更是如此。

  虽然胡锦涛总书记只是在一个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题的会议上提起“包容性增长”,但这个概念仍然引起公众尤其是理论界人士的注意,这一新概念因为具有极为丰富的含义,可能成为执政党新的理论成果和战略思想,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概念可能写入“十二五”规划。虽然“包容性增长”相对是个经济概念,但它与近年来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一脉相承:我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含义,只有更加全面、均衡地发展,才能使得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可以说,这几个概念在大方向上反映了执政党对于国家未来思考的系统性和理论探索的延续性,在理论逻辑上与时代紧紧相扣,但由于时代的变化发展迅速,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主题。所以,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往往可能反映执政党的新思路。如果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包容性增长”这一新概念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对机会平等的强调。

  经济连续增长30多年,平均每年增速在9%以上,当代中国知识界和理论界必然要提出疑问:这样的经济增速还需不需要;如果需要,怎样持续,如果不需要,经济放缓的空间主要由什么样的任务来弥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何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一直在拉大;改革的人口红利时代过去之后,改革成果如何进行更加合理公正的分配。这些疑问的提出主要基于当下中国的现实,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系列社会改革开始,国企、教育、医疗、房地产、股市等改革无不伴随着巨大的社会争议,在市场化和非市场化、放权与收权、改革与反改革的一轮轮争夺中,中国经济虽然取得巨大成果,但同时带来了社会问题,而在当下突出表现为民众对贫富差距拉大和利益集团板块化阻碍社会公平的不满。当这种不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显然需要一种以倡导“机会平等”的理论出现以指导执政党的治理战略。

  所以,“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到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平与合理的问题。“包容性增长”同样是一种和谐的增长、科学的增长,这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念一致。它同样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于当前经济增长的一种反思,但这种反思不仅仅停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这些经济领域,它当然也关注经济的增长,但它同样关心经济增长中的个人、企业能否“机会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的提出十分有深意。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