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上班耗时也是民生工程

2010年06月13日 11:11   来源:工人日报   成 露

  首次发布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50座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进行了排名。在列出的50个主要城市中,有17个城市上班的花费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这份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牵头,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完成。

  报告出台之前,恰有英国某咨询公司对13个国家和地区做过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每天花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的时间领先全球,为42分钟;其次是印度,39分钟,而美国和加拿大排在第9和第10,分别需要23分钟和22分钟。报告分析说,中国内地城市的拥挤是导致上班用时过长的一个原因。

  客观地看,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交通流量,上班耗时说明交通发展跟不上城市化的脚步,体现了内地城市在交通状况、宜居程度上的明显差距。

  更紧迫的挑战是,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6亿,城镇化水平是46.6%。五六年后,这个数字将达到并超过50%。换句话说,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城市社会。与此伴随的城市交通问题将呈现怎样的面貌?大城市上班耗时问题将变得严重还是轻松?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伴随上海世博会这一美好理念的广泛传播,激发了公众对城市生活更美好、更宜居的期盼。但这一理念能否成为城市化进程所践行的一个共识,怕是个问题。平均每天将近两个小时耗费在上班路上,耗费的不仅仅是时间,是城市居民的精力、工作的快乐、生活的幸福感,如何让人心情舒畅?

  毫无疑问,上班耗时其实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哪怕缩短十分钟,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宜居工程、人本工程,是一项“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工程。解决好了诸如此类却天天令市民心情拥堵的民生问题,自然也就提升了城市的幸福指数。

  正如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所言,城市建设和管理,更要注重群众的需求和感受。解决上班耗时问题符合市民需求,保障公共资源最大公共化同样也是市民所需所盼。

  几年前,杭州西湖 “还湖于民”为当地赢得不少美誉,但几年过去了,这里的名胜古迹和绝版风景却被众多高档私人“会所”挤占,一些群众对环湖沿线做过初步调查,环湖沿线已有近50家各式各样的私人性质的高档“会所”,变成“可望而不可进”的地方。 “大众西湖”来之不易。当初政府投入巨资,倾力打造,许多单位和家庭做出牺牲,如今西湖“富贵化”让人情何以堪?

  虽然当地管理人员解释说,对于景区一些建筑物和旧居的保护,由于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一般采取招商洽谈以租用方式进行保护,有关部门审核签约时,都有严格的租用保护要求。比如,承租者不能改变建筑风貌和结构,不能封闭必须对外开放,不能擅自改名叫某某会馆,一些经营餐饮的不能设最低消费等等。

  对于西湖的日益“富贵化”,有关部门还“照本宣科”,是真的看不见还是没感觉?作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西湖是大众资源,其公共价值的最大化应得益于全民共享才能实现。“还湖于民”是公共资源最大化,广受赞誉,却因为管理上出现问题,使这一民生工程日渐变味。

  城市发展,和谐宜居应是目标。缩短上班耗时、“还湖于民”都是市民所需所盼,如果城市管理不能符合市民的所需所盼,生活在城市的主人如何感知宜居,如何能感觉到“生活更美好”?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