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在此间举行的“2010河北省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需要20到30年时间达到让民众“买得起房”的目标。陈淮说,中国城镇2009年有纯住宅131亿平方米,但中国城镇居民总数2009年末为2.1亿户,户均不过60平方米,还处于“初步脱困”水平。(中新社5月6日)
不知道陈淮主任的论断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还是对当前房价高企的暗中呵护,反正在笔者这样的旁观者看来,要20到30年时间才能达到让民众“买得起房”的目标未免太过惊悚。
这句话或可理解成,当前居民买不起房很正常,因为刚性需求极为旺盛。刚性需求,这是每轮房价飚升时塞满视野最多的词汇之一。从时间上看,陈淮提出的20到30年目标,这与我国城市化速度大体同步,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城市化本来就包含妥善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一则住房问题本就处于整个城市化过程的前部,再则在购房大军中,到底有多少真是那些进城农民呢?
2007年底,建设部曾公开过一份数据,称“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2002年底的22.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底的约28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83%”(中国建设报2008年3月4日)。而住房市场化时间更久程度更高的美国、法国、荷兰和英国的住房自有率,分别只有70%、55%、50%和70%。如果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83%,至少眼下普通城镇居民阶层不太可能成为房市里刚性需求的主体。
实际上,当前最应正视又往往不被正视的问题应是商品房的空置率问题。在国外,商品房空置率的合理区间一般为5%-10%。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面对记者关于商品房空置率的提问避而不谈,反倒罗列出商品房之所以会空置的甲乙丙丁诸种原因。虽然不乏专家认为统计空置率并不存在多大技术障碍,但不知是因为忘了统计还是别的原因,这一数据始终难见天日。倒是各地披露出来的空置率超出10%的现象司空见惯,有的城市竟高达50%。
即便抛开空置率的宏观数据,房市中的所谓刚性需求怪象也极令人生疑。在“国十条”威力渐显之后,几乎是一夜之间,市场上迅速掀起退房潮,尤其是一人退多套房的现象并不鲜见。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近年来查处的涉及房地产的官商勾结案例中,不少腐败官员拥有多套商品房。
记得去年4月份,重庆曾提出“让主城双职工7年的家庭收入,能够买得起一套房”。7年时间究竟是否合理尚缺社会共识,陈淮主任的20到30年目标自然更让人难以接受。倒不是说市场不存在刚性需求,只是想借此表明,对眼下的刚性需求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尤其要筛掉那些“伪刚性需求”成分,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挤掉高房价里的水分。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