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党政机关带头节约,进一步控制办公经费,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并用六个“严”字告诫各级干部:要艰苦奋斗,不要三公消费。
据有关资料介绍,三公消费,指的是国家职权部门、政府的企事业单位等用公款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的腐败行为。三公具体指: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目前,三公消费已经有了新变种,比如公款建房等。三公消费已成一大公害,为党纪国法明令禁止,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从历史和经验来看,在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状态下,更容易形成一种优良传统;而在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状态下,更容易助长一些不正之风。开风气之先,总有始作俑者。而现在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的一些不正之风、不良习气很多都是从三公消费开始的、发展的和造成的。
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三公消费,就是脱离群众。党一再告诫和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要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而现实中一些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三公消费、挥霍浪费,就是与党的告诫教育和根本宗旨背道而驰,就是严重的脱离群众。如果考虑到这些公款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那么三公消费无疑是对人民的犯罪。
现实中,腐败的发生已经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而是发展到一种链条状的新生态,其中三公消费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为是花公款而不是自己的钱,所以不懂得珍惜,也不在乎花钱的效率。而由此形成的高消费习惯却是要根植于个人身上的。个人消费没有那么多钱,又骑虎难下,好攀比,好面子,不甘人下,不落人后,怎么办?只好去搞腐败,以权换钱,以权谋私。好多干部腐败都是从三公消费一步步蜕变而来的。
三公消费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即不仅影响到党的形象,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党的执政能力。三公消费是最不讲花钱的效率的,尤其是对于公事,但对于个人拉关系、套近乎却是很有效。这样一来,把正常的工作公关变成了吃吃喝喝、哥们义气。所以,很多干部不把精力用在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艺术上,而是用在了跑、送、吃、请上。我们好多公款,甚至财政上的钱,都成了吃饭财政,成了维持和养活这些人高消费的救济。而实际上,很多时候,用于三公消费的钱本应该是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的,结果在“路上”遭劫,被办事人员已经花光了、吃完了。
三公消费涉及的面是很广的,涉及的人也是众多的,因而已经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教育和纪律处罚等的阶段,而是需要启动立法的时候了。只有法的管治(即依法治理)才具有普遍性、规范性、权威性和对这类行为惩戒和震慑作用,以唤醒那些沉迷于三公消费的干部能够悬崖勒马,改“邪”归正。说实话,很多三公消费者中也不乏是受害者,自己身体被搞坏,人情世故被搞歪,他们也是有苦难言,他们更希望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轨迹。过去老红军、老八路虽然历经无数枪林弹雨,最后还能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多岁,而现在一些干部却要把青春乃至生命献给三公消费,相比之下,岂不更令人痛心和深思吗?看来,孟夫子讲得没错,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确实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来讲,要艰苦奋斗不要三公消费,就是生死的抉择,也是智慧的考验。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