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切关注的预算公开将在今年继续向前推进。据《新京报》昨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高强10日在“两会”新闻中心表示,全国人大今年强力推进预算公开,要求经过人大批准的政府预算,都要公开,其中包括国务院各部门预算。不过他也表示,“我也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今年即便公开了,也达不到大家要求的那么细。”
政府的财政预算公开之所以成为现代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常识,承载社会公众的强烈呼吁,就在于政府的每一分支出,都属于公共财政,来自纳税人的荷包。政府怎么花、为什么花这些钱,就应当让公民看得见、看得懂、看得明白。预算不受社会监督,实际上就是政府权力不受监督。预算越细化,监督就越能落到实处。
中国政府财政预算曾长期被列为国家机密。伴随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政府预算不再被认为是只能对少数人开放的秘密,但时至今日,不仅公开的范围和透明度还十分有限,而且其推进也显得越来越艰难。预算要公开虽然不乏社会共识,但应该如何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以何种形式公开,仍然还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去年广州在公布全部114个政府部门预算后,财政局网站一度被挤爆,而“看不懂”、“太笼统”也一直是代表们对各级政府预算的认识就很说明问题。
正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三公”消费多年来虽备受社会诟病,但仍然数字惊人且节节攀升。而此次高强还表示,之所以政府难以公开“三公”支出,在于基础工作不到位。“现在,财政上的预算科目没有这一项,政府支出中有‘购置费支出’,这个范围很广,既包括汽车,也包括桌椅板凳,还包括办公用品、电脑、纸张等等,还细不到每一项的支出。”
我们必须承认,目前财政预算需要进一步细化预算科目,但“三公”消费能不能公开并不仅是个统计技术问题。今年“两会”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网友对话时就明确表示,“三公消费”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三公”消费是政府自身的花销,这种消费支出越细化公开越透明,出现的漏洞就会越少。现实已经证明,这种花销从奢到俭,依靠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内部监督动力不足。“三公”消费之难,不仅难在于统计上的条件是否具备,更难在公开的意愿是否足够。将政府的每一项预算支出进行细化的统计技术,世界上并非没有成功的经验。“三公”消费是一片模糊还是亮出一本明白账,说到底还是公权力是否能够真正斩断自身利益,真正站到公共利益的立场上来。
所以,统计技术需要调整和改进,既不是推进预算彻底透明和公开根本途径,更不是“三公”消费脱离公众监督的挡箭牌。如果要说我们在预算监督上还有“基础性工作”要做,那就是人大的监督还需要更有力量,公权力的外在约束还需更加全面,政治文明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坚实。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