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刺中食品安全监督软肋

2010年03月19日 09:30   来源:中国网   王国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城市的下水道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地方。他们每天“光明正大”的从那里捞取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这种被称作“地沟油”的三无产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却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许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甚至比砒霜签上100倍!(3月17日 《中国青年年报》)

  经历“瘦肉精”、“红心鸭蛋”、“大头娃娃”等食品安全事件后,中国食品安全体制及时作出了调整,适应“大部制”改革,重新制订了监管框架,并修订相关法律。应该说,我国政府对食品的管理近年来是相当严格的,但为什么违法犯罪的食品安全事件还如此频发?我看是因为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监督制度还存在软肋,这些软肋又成为犯罪分子的“免死金牌”。

  违法成本低是食品“掺假”屡禁不止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按照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执法机关对违法企业通常处以罚款,罚款额最高仅为“查获问题产品”价值的20倍。报道说: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销售何其广,收入何其高矣!这种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暴利行业,目前可能只有房地产泡沫和假药能媲美了。一高一矮形成对比,于是乎,很多违法小企业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和监管部门玩“躲猫猫游戏”。而在欧美等国家,食品生产企业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首先要面临的是企业倒闭,其次,其主要责任人将被处以终身禁入食品生产行业等惩罚,如此“血本无归”的事情使得企业不敢马虎,更不敢以身试法。

  地沟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为何监管部门还没有发现而是被学者学生们发现了?那是因为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体制是“环节管理”,即分解“农田到餐桌”中的供应链环节来进行“分段管理”。片段管理一个问题是整个监管的效率提不高,最终导致只有经过悲剧性的“人体检验”之后,才开始真正的大规模的溯源式查处。国外食品安全事件多为细菌性污染造成,而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有一个显著特点:绝大多数是由于人为“掺假”造成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特色”。可喜的是目前还没有人因为地沟油而住院或者是“被牺牲”,不知是否因为我们经历太多的化学物质积淀已经形成了免疫机能?如果这样那倒还真值得庆幸!

  此外,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同样和目前我国食品行业普遍存在的准入门槛低、企业规模小、利润低的现状有关。说起地沟油来真是很倒胃口的事情,但是你一定也吃过地沟油。不论是我们啃着酥脆的油条还是和家人坐在火锅店里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甚至是当在家里精心为家人烹饪一顿美味的时候,这些平时 “卫生合格”的食品将你、我、他,我们所有的人都一样处在“地沟油”危险之中,更不消说街边的小吃了。地沟油让我彻底的下决心与那美味的羊肉串说拜拜。

  当然从更层次来说,对监管机构本身的运作还要必须要引入社会力量的监督,然后监管机构才能更好地规制市场。需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监管机构并不是仅仅对上司机构负责,更要对广大公众负责。现在我们的食品监管最需要的就是呈现一种更为透明的机制状态,接受更为民主和广泛的监督和质询。中国的食品安全体制不是出台法律法规来弥补原有法律法规的不足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要重构一种新的权利分享观念,避免法律被架空的现象。

  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破坏我国出口食品形象。我希望在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我们不要再为油之类的事胆战心惊,难道我们非要在下馆子的时候,随手掏出一张试纸浸到菜里,过一会儿拿出来跟谱表比比,然后大叫:“掌柜的,换油!”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课题,需要常抓不懈。虽然《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机构和制度的建设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三鹿“这只鸡看来并没起到震慑“猴子”们的效果可看出)但是,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一定要在法制和科学的轨道上扎扎实实地前进,杜绝任何形式的食品安全事件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