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报连续报道了“东北棚改如何破解三难”,对东北棚户区改造中存在的融资难、拆迁难、回迁后困难家庭生活难问题,以及东北各级政府破解“三难”的做法及成就,进行了深入报道。
东北棚户区改造可谓史无前例,棚户区居民对棚改的期望可谓望眼欲穿。近年来,东北棚改加速推进,创造了城市拆迁史上规模最大、拆迁时间最短、户数最多的纪录。辽宁省抚顺市40天拆迁40万平方米,相当于过去10年的总和,被称为“抚顺速度”。哈尔滨市85天拆迁237万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而引发的上访事件。自2005年以来,辽宁改善了155.2万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截至2009年底,吉林已有260万人搬出棚户区;黑龙江有50万户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住进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的棚改新区。
在东北各地政府领导的案头,棚改都不约而同地被冠之以“一号工程”或“天字号工程”,可见其在各地政府工作中的分量有多重。一句话,它是最直接涉及民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东北棚户区大多是50多年前国家老工业基地“先生产,后生活”的历史见证。多年来,尽管各地政府一直想解决棚户区问题,但因为涉及人数众多、所需资金量太大,棚改进展缓慢,棚改成了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的一块心病。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能再交还给历史。
近年来,很多地区领导抱着决胜的姿态,把棚户区改造视为构建民心工程的一场攻坚战。由此,我们看到各地政府顶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推进棚改的魄力,以及在融资、拆迁、回迁等各种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灵活与睿智。
面对融资难,东北各级政府创出了“市场化运作,政府兜底”等全新资金筹措模式,采取省市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居民个人出资、土地出让金减免、税费减免政策,通过腾空土地转让、商业用房开发等渠道筹集资金。此外,创新出了“捆绑式开发”、设置最低保障户型、“股转租”、温暖拆迁、“可买可租”等一系列措施,显示了各地政府的智慧,得到了群众的赞扬。
棚改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困难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由棚改带来的城市功能的改变,百姓文明程度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乃至重新就业后百姓提起的迎接新生活的精气神,这些都将对困难群众本身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尚有1000多万户居民居住在各类棚户区。这些居民中,低收入家庭比例高,特别是下岗、失业、退休职工比较集中。中央决定在三到五年内彻底解决这部分群众的住房问题。
棚改之路,肯定还会碰到很多困难。但东北棚改的经验告诉我们,改善民生的决心是棚改成功的关键。我们相信,只要各地政府将其作为民心工程,拿出与困难打一场攻坚战的决心与智慧,相信全国尚在各类棚户区生活的困难群众离搬出棚户区、住上新房的日子不会太远。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