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燕山大学卖地还债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也要出让60亩土地以还债了。媒体报道称,浙大城市学院几年来共向银行贷款10多亿元,“目前还欠银行8个亿,都是本金。”而来自杭州市国土资源局的文件指出,城市学院地块的出让“将有效解决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高负债问题”。(《青年时报》1月19日)
相信动了卖地主意的大学绝不止燕山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大规模扩张的中国大学渐渐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后续发展的困难。一是生源,二是投入。随着生育高峰过去、大学生就业难到来,当初雄心勃勃大扩招的大学,找到足够学生把空荡荡的校园填满并不容易。而多年来依赖银行贷款大搞基建的模式,也正褪去诱人的颜色。
不过,学校里的冷僻静地却成为地产商眼里寸土寸金的宝地。以浙大城市学院的出让地块而言,它“与周边整齐高耸的建筑群相比,这个角落有点冷清,只是简单种几棵树、搞了点绿化。”然而,这样的地块一旦开发,以杭州楼市的整体水平而言,其获得超值回报是必然的。很多匆匆忙忙圈了地的大学都存在这样的冷清角落,校方可能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今天割一角、明天削点皮。至于今后再遇到发展空间不足,继续找政府协调征地就是了。
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也乐于促成此事。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就一直在积极推动浙大城市学院地块的出让,并将其视为解决高校负债的有效路径。如果地块出让成功,地方政府倒也是获利一方,其参与土地溢价分享理所当然。
只是,大学急速扩张时圈起来的地,并非出于纯粹的市场行为,政府强力拆迁的影子在其中若隐若现。浙大城市学院在2000年时还只是“一期的117亩”校园;杭州市一位市领导2001年亲临学院召开现场会后,很快就确定了“千亩校园,万名学子”的规划;至2004年年底,三期工程基本完成,城市学院占地1000多亩。可以说,没有杭州市政府的强力介入,城市学院不可能在短期内从百亩扩张到千亩。这是依靠行政强力推动大学扩张之路的一个缩影。
既然政府在大学征地时强力介入,那卖地时也不能完全按市场行为行事——土地溢价不应由大学和政府独享,而应建立合理的分享机制。这是保证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公众接受大学卖地的底线。
其次,如果地方政府听任大学卖地,由此引发的诸多后果、后遗症,依然需要地方政府兜底儿埋单。大学圈地,当初农民并无异议,原因不外乎政府的介入及教育的公益性质。如果大学仅仅在几年之后就开始卖地,那当初的公益性不免就成为一种谎言,被征地农民当然会不满,他们表达这种不满也是必然的。
大学不应成为圈地卖地机构,如果负债一定算一种理由,那政府也不能坐视大学纷纷卖地,更不能听任大学以卖地谋取高额利润。中国式的高校大跃进使得大学囤积了过多土地,这些该不该释放出来?又如何释放?如何区别大学卖地是在还债还是牟利?如何抚平此前被大学征地的农民的怨愤?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认真、审慎对待。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