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模式”有教训

2009年12月01日 07:51   来源:人民日报   黄培昭
    国际金融危机余寒未散,富甲一方的阿联酋迪拜又患上了“感冒”。眼下,有关迪拜最大企业实体迪拜世界公司重组并迟付债务的风波闹得沸沸扬扬,一些人担心迪拜世界公司会沦为又一个雷曼兄弟公司,引爆新一轮全球信贷危机,继而出现又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但事实上,迪拜债务风波的“溢出”效应不会太大。一是迪拜世界公司欠债近600亿美元,这一敞口与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相比并不高,迪拜世界公司的运营状况与雷曼不可同日而语;二是迪拜世界公司并不是赖账不还,而是要求延期偿还;三是阿联酋政府出于信誉考虑不会坐视不管,且具备足够的资质和偿付能力。

    目前全球各银行在迪拜世界公司债务表上的“风险头寸”只有120亿美元,迪拜的所有债务规模也仅800亿美元。这一风波主要影响到与迪拜有业务往来的欧洲金融业,但仍属“可控型危机”。风波引起全球股市骤然下挫,大宗商品、石油及黄金等价格暴跌,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遁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甚明朗,投资者信心不足。换言之,迪拜债务风波打击了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会拖累世界经济回暖。

    迪拜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迪拜债务风波之中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点。所谓“迪拜模式”,就是以高端房地产和金融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靠大规模举债和融资等大兴土木,试图驱动金融杠杆“利滚利”,以此拉动经济发展。在阿联酋7个酋长国中,迪拜是最缺石油的一个,这一模式巧妙地躲过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扬长避短,创下奇迹。仅过去5年间,迪拜就有3000亿美元的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包括世界上最高的饭店、全球首家七星级帆船酒店、世界最豪华的室内滑雪场等。迪拜如今已成财富和奢华的代名词,各式各样的超豪华建筑挑战着人类对奢华的追求和想象极限。

    建造新奇别致的高楼,使迪拜不得不过分倚重外国投资。而国际金融危机的肆虐,又引发迪拜出现外资抽逃、资产缩水。当前,迪拜的房价比顶峰时期下滑近五成,不少工程因资金短缺中途下马,大批外籍劳工返乡,盲目投资恶果乍现。可以说,迪拜债务风波是房地产泡沫的必然结果,也暴露出迪拜经济发展模式和高速发展背后的隐忧。难怪有媒体评论说,迪拜经济的繁荣是美元套利的繁荣,是虚浮的。

    应当看到,迪拜成为该地区金融中心的时间并不长——迪拜证券交易所2004年才开始运营,因此在管理经验、融资能力等方面尚欠成熟,国际投资者要指望它很快担当全球资金“避风港”的重任,显然并不现实。“迪拜模式”的教训值得思考。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