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赵茂盛:给地产项目“开口子”是续吹GDP泡沫

2012年06月12日 15: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发改委内部人士表示,调控房地产引发的经济真空比预想的情况还要严重。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通胀可能比通缩更好应对,此次开闸放项目,意在拉动快速回落的经济。但该人士也强调,如果这些方法还是不行,那么未来不排除给地产项目“开口子”。(6月10日《投资者报》)

    在稳增长动力的驱动下,把握宏观经济调控的部门无疑很忙,既要奔忙于众多项目申请地实地调研和考察,又要忙于去“开闸”放项目。可见,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这匹“老马”又一次成了调控者眼中的主力军。为了稳增长,竟考虑在未来给地产项目“开口子”,无疑是在做“自毁长城”的事,也就陷入了钻GDP“牛角尖”的怪圈,更染上了GDP增长焦虑症。

    房地产业不仅是测评民众幸福与否的一项重要生活指数,而且是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经济发展指标,被誉为现代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但国内外经济发展史验证,房地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是一把“双刃剑”,舞剑者需要把握好力度和技巧,否则反而会伤到自己。

    近几年,国外蔓延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点,往往就在极易拉动经济增长的房地产业上。原因就在于,房地产业是个急功近利的产业,只要不断盲目投入就会催生出“借金融鸡下鳄鱼蛋”的怪相,最终鳄鱼不仅会吃了产出的蛋,而且还会吞噬掉金融鸡。

    实际上,给地产项目“开口子”,无疑是通过地产项目的“口子”去吹经济泡沫,给刚刚压扁一些的房地产泡沫再次注入新的空气,而房地产宏观调控成绩就有可能溃败于给地产项目开的口子,让几乎快被压扁的房地产弹簧失去压力,反而弹出暴涨的空间。这不仅令调控前功尽弃,而且会损伤到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实体经济的根基,造成民生和经济发展的两败俱伤。

    稳增长不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更不能认为“通胀可能比通缩更好应对”,进而以牺牲民众生活幸福指数去谋取光鲜的GDP数据,而应该着眼长远,立足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发展实体经济和保障民生为目的,毫不动摇、脚踏实地地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的长远目标。

    其实,稳增长并不是要求去盲目追求GDP的增长,而是要把“稳”字放在心头。通过打造实体经济、强化产品创新、加强技术改造和稳定就业率,去获取经济增长的长远发展动力,这才是稳增长的最终目的。

    由于发达国家出现金融、财政等危机,经济发展乏力,需求疲软,从而给我国出口拉动型的经济模式造成了压力,但活灵活现的现实恰恰给我们上了一课——只追求短暂的GDP数据增长而忽视长远发展动力的盲目经济扩张,是一条没有出口的“邪路”。

    经济增长必须遵循发展规律,需要戒躁戒急和稳中求进。只追求GDP增长,就会在急躁盲进中抹杀掉“稳增长”,就会给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造成久治不愈的硬伤,让后人去品尝历史遗留下来的苦果。房地产业费尽心机挤压不掉的发展泡沫现状也就证明了这一点。

    经济建设是道考验人类智慧的难题,更是需要耐心、信心和恒心去解决的人类永恒发展的主题。让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市场经济的快车道上各尽其能,达到量力而行的平衡,才能发挥驾驭者的技能。况且,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消费”马车目前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能量,这是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难题,需要驾驭者发挥技能和智慧去挖掘其能量。

    稳增长,其最终目的就是挤压经济泡沫。稳增长如果染上GDP焦虑症,也就与稳增长的目的背道而驰了。给地产项目“开口子”犹如在吹经济泡沫,由此可能影响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着实令人担忧。(赵茂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把握“稳增长”和“调结构”投资主线

 

CPI创新低给稳增长提供宽松环境

 

政策“组合拳”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