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邱林:垄断国企击中中国品牌的软肋

2011年12月16日 10: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际传播巨头WPP集团旗下的中外合资市场研究机构华通明略公司日前在北京公布了2011年度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50强榜单。尽管2011年世界经济大环境不佳,但根据华通明略的数据显示,上榜的中国品牌50强总价值增长16%,高达3250亿美元。不过,国有企业在榜单中占去了大多数席位。(12月15日《京华时报》)

    在这个榜单上,拥有超过5亿用户的中国移动位列品牌价值榜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国有四大银行。国有企业在前50强的排名中表现出色,既得益于政府的强烈支持,也因缺乏竞争对手。

    从国家的竞争力发展来看,在过去几年里,中国经济总量已升至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彩电、洗衣机、冰箱、服装鞋帽等多达百余类的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在世界品牌排名中,中国的进步缓慢得惊人,截至目前甚至没有一个中国品牌进入世界百强之列。

    2011年8月,美国《商业周刊》公布前100名世界品牌榜单,其中美国企业超过半数以上,日本、德国、法国等也有数家企业上榜,而中国企业则“全军覆没”,无一上榜。事实上,由于《商业周刊》是以品牌价值对公司营收的贡献进行排名,而中国移动等品牌作为垄断行业,在品牌价值的计算上并未被相关机构所认可,所以最终未能入选。

    其实,真正的世界品牌是在全球市场上通过多年竞争“打”出来的,是市场选择出来的,背后躺着无数品牌的尸体,因而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国有企业的存在、发展、上市、壮大,基本上与市场竞争、选择无关,国有企业的行政性垄断主要表现为限制竞争、延缓产业技术升级、降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干扰市场竞争秩序等。而且,政府热衷于通过行政指令来命名某些国企成为世界品牌,如中石化、中石油、宝钢、工商银行等。

    最具价值品牌不是行政指令指出来的,假如政府能指认最具价值品牌,全球最具价值品牌岂不是需要联合国来指认?这是中国无法产生世界品牌的原因之一,“大而不强”成为中国企业的“长期之痛”。

    国有企业的垄断击中了中国品牌的软肋,导致中国不能出现真正的世界品牌。当然,这还涉及到中国经济体制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中国想要培育世界品牌,就必须为垄断国企之外的民营企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让其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否则,培育世界品牌将成为一句空话。(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公益型国企”,要瘦身要透明

 

  国资委发声 国企改革能否突破现实瓶颈?

 

  国企别戴公益的帽走市场的路

 

  国企在公益与市场间的抉择

 

  国企改革需指向社会福祉

 

  张庆伟:从国有企业发展看政府职能转变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俄入世的三大障碍和三个利好    2011年12月19日
  • ·人民币为何连续跌停    2011年12月19日
  • ·股市又盯上养老金公积金了?     2011年12月19日
  • ·孕妇防辐射服该谁检测?    2011年12月19日
  • ·中国民间资本的春天已经不远了    2011年12月19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