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火爆的“降药价”网能否倒逼药价降低

2011年12月18日 07:27   来源:红网   杨维兵

  近日,一名化名卫柏兴的男子创建开通“降药价”网,公布14000余种常用药品的供货价和零售价,两者大多相差数十倍,引起广泛关注。(12月17日《新京报》)

  药品价格居高不下一直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千家万户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这一医疗民生,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来降低药价,仅国家发改委下发的有关降低药品价格、限制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的通知就已好多次了!但是不是每一次药品降价都落到了实处呢?为什么国家发改委连续多年多次降低药价,老百姓仍然感觉看病难、看病贵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浏览一下这名叫卫柏兴男子创建的“降药价”网,就能够知道答案——“我在医药企业干了10多年,清楚药品生产、流通等环节中的黑幕”。

  卫柏兴创建网站的目的是“让药价透明,维护老百姓利益”,他的网站数日内访问量超过800万次。在此,我们抛开他商业炒作(为自己开网上药店作宣传)目的不说,单就这家网站迅速爆红互联网的现象就值得相关部门深思。一是现在基层老百姓看病贵仍是不争的事实,药品降价仍然只是一些地方的传说。二是新媒体的兴起,医疗卫生行业也面临着强大的网络监督,怎样做好新时期的医疗卫生工作是摆在医疗单位面前的新课题。网站火爆了,但它真的就能倒逼药价降低?

  愚以为,如果不改变当前的医疗体制与药品流通机制,那再多的曝光类网站也无法改变当前高药价的现实。当前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对医院来说,政府部门给医院的投入严重不足,医院的大部分运营经费需要院长带领医务人员去挣,为了自己的工作业绩和饭碗,医生只得给病人开比出厂价高几十倍的药,要求病人作一系列不需要作的检查;对药店来说,什么药品利润高就卖什么药,这是人之常情,也符合市场规律,无法过多谴责;对药企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它们停止供应降价药,把本应该低价卖出的药通过改变外包装及更改规格,以逃避降价甚至变相涨价。

  不管网站创办者的目的是否属实,也不管网站的最终结局会怎样,单就那巨大的点击率就代表着一种民情民意。如果它能够促进全国药品公开透明流通更好,如果不能,或者最终被相关部门以手续不全而关闭,那它也具有非常强的积极作用。至少让一些人明白,网络时代,药品不再是“黄金有价药无价”。要解决居高不下的药品问题,不能光是发发文件,而是要痛下决心,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相关评论:

 

像“降药价”网站那样拆穿“天价药”

 

“降药价”网站为何受热捧

 

发改委降药价为何屡战屡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