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振峰:保障房建设可借鉴“厦门经验”

2011年12月06日 07:22   来源:中国经济网   

    随着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任务即将收官,针对不少地方保障房资格造假、骗购骗租分配乱象,北京、上海、河南、河北等地近期密集出台保障房管理新政,这些重拳出击的举措包括四级审核、14部门联查、强制腾退、造假终身禁入等。(12月5日《北京晨报》)

    最近保障房的建设的消息很是令人振奋。

    据媒体报道,截至10月底,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房已超过1000万套,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目标任务!在当前经济环境压力重重之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成绩。可是,建房容易,分房难。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的时候,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管理却相形见绌。

    近一段时间,各地也陆续出现了关于保障房分配的“丑闻”:在河南省的专项治理行动中,当地查处了郑州、开封、洛阳等地的许多骗购家庭;还有,北京和上海两地仅已查处的骗保家庭竟有5144户和2645户之多。

    此外,一些垄断性高收入行业家庭,国家机关干部也出现在北京的保障房申请资格公示上,而且有些申请者的家庭收入竟然为零,实在让人疑惑不解。这些地方保障房资格造假、骗购骗租分配的种种乱象,再次把保障房分配、管理的问题摆上了的桌面。

    如何确保保障房分配的公平和公正呢?不妨可借鉴“厦门经验”。

    据报道,今年,厦门市共受理保障性住房申请3.2万户,已分配入住1.7万套,实现了中低收入家庭保障住房应保尽保,同时在公平公开公正分配保障房方面实现了“零投诉”——这可谓是“量大质精,分配公平、管理规范、群众满意”,那么厦门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首先,厦门在保障房建设上下足了功夫。据统计,在今年1至7月,厦门开建41021套保障房,开工率居福建省第一,超额完成福建省下达给该市4万套建设任务。此后,在此基础上,厦门再主动将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调升至4.3万套。当然,数量并不能说明什么,保障房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难能可贵的,厦门竟然都做到了。而且,厦门还为所有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造了晚辈的公共工程建设配套,特别是建设了小学、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其次,重视制度建设,确保公平规范管理、注重透明公开。厦门从保障房建设一开始就重视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20多个规范性文件,对保障房从申请登记、审核公示、规划建设、分配管理到监督退出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规范。此外对保障房的申请,严格执行“五级审核、两级公示”制度,防止弄虚作假。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房选房系统,选房过程全部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另外,针对骗租问题,以及为了有效防止转租转让行为,厦门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并且,厦门还建立严格的保障房退出机制,实现保障性住房有效流转。

    厦门的经验告诉我们,落实保障房建设很重要,如何构建一套科学、阳光的分配机制更重要。确保保障房既要“建多”、“建好”,更要“分好”、“管好”,唯有如此,保障房项才能真正地触及每一个民生角落,才能让这项利民惠民的好政策真实地落到百姓心坎里。(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沪等地密集出台保障房新政 加大惩处骗购力度

 

相关评论:

 

过半保障房被租售让“雪中送炭”成了空谈

 

保障房为何会成为新的市场资源?

 

保障房放慢脚步只为走得更好 

(责任编辑:王国信)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