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官商利益纠缠不清,企业污染岂能休?

2011年09月21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素有“世界鸭王”之称的华英农业,在养殖环节中造成的污染却引发民众的强烈谴责。记者在现场看到,养殖废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村民稻田的沟堰,蚊蝇遍地,鸭粪在沟堰中淤积甚深。原来两米多深的沟堰,被淤积得只剩下一米多。还有村民反映,用养殖废水浇灌的稻子,稻米米质发黑。(9月20日《人民日报》)

    创建于1991年的华英禽业集团属于世界上最大的鸭加工企业之一,其旗下的华英农业于2009年底在深圳A股上市,被称为“中国鸭业第一股”。多年来享有“世界鸭王”美誉的华英集团,如今也雄赳赳地迈入污染企业的队伍中。

    云南曲靖市的铬污染,哈药集团的气体污染,浙江晶科的新能源污染,再到今日的世界鸭王变污染大户,同样的戏,中国企业演了一出又一出,丝毫没有谢幕的意思。面对此类事件,公众谴责的声音从未停止,可这些企业就是不买账,仍然一意孤行地污染着环境。

    之前有网友将矛头直指当事企业,谴责其无良心,只顾追求经济利润,不顾环境可持续发展。诚然,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但在企业频曝“污染门”的背后,不仅有污染企业自身的问题,而且监管不力的地方政府也难脱干系。

    我们还应看到,这些被媒体曝出污染丑闻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地方上经济效益拔尖,甚至已经上市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身为纳税大户,自然成为地方政府手中的“香饽饽”。例如有“世界鸭王”之称的华英集团,就曾被当地政府誉为带动地方经济、提供就业岗位的模范企业。

    另一方面,对于地方政府的领导来说,其政绩考核也与当地经济发展指标紧密挂钩。只要企业能带来GDP的提升,推动当地经济较快增长,官员未来的升迁之路就会一片光明。所以,即使企业在运行中涉嫌污染,地方政府也难以痛下坚决处罚的决心。

    从环保部门的角度来说,还要改变“以罚代治理”的监管模式。在我国,一些环保部门往往与企业的关系过于密切,治理污染企业的方式大多是以让企业缴纳罚款了事。而这种“以罚代治理”监管模式的结果就是环保部门罚款增多、企业污染并没有减少。

    毋庸置疑,公众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无价之宝。可是如今,企业污染环境的“大戏”却在一出出地上演。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的利益关系纠缠不清,二者只求钱权双收,不顾百姓福祉。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变地方政府的业绩考核机制,将环保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对于地方政府来讲,不仅仅要追求经济指标增长最大化,还必须保证当地环境能够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这里所指的处罚力度不单指处罚金额的上升,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以罚代治理”的监管模式。否则,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就永远是一座海市蜃楼。(清晓)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明星企业?污染祸首?

    相关评论:

    “世界鸭王”该是谁的宠儿

    企业污染岂能百姓埋单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