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余舒鸿:中小企业应急“减负”之后如何根治顽疾?

2011年09月01日 06: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计划今年3月出台的《“十二五”中小企业转型成长规划》已经完成征求意见,将于近期出台,同时配套出台的还将包括《“十二五”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据悉,这份规划将在中小企业融资、减税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8月31日《中国证券报》)

    用工荒、融资难、高成本……多种因素叠加,让前景本就不太乐观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令人担忧。据统计,目前70%左右的中小企业都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而现实情况可能会比统计数字更严重一些。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中最活跃的因素,在解决城乡就业、活跃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减负”措施来支持中小企业,促进其良性发展,既在微观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符合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这一宏观目标的要求。

    然而,通过“在中小企业融资、减税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这样的“减负”措施来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只是一个应急之法。在短期内,通过上述措施,的确能够恢复中小企业的部分活力,帮助其渡过难关。但是,要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并不能完全寄望于此。中小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仍是政府做好服务,从根本上突破政策局限,实现公平的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法治和德治统一的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合法经营要合法经营,要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凭借自身的能力进行竞争(不得非法借助权力“照顾”),谋求有利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若缺少公平的市场环境,弱势的中小企业就会很受伤,并且一直受伤,发展过程中自然问题重重。尽管每次出现问题后政府也都想尽办法进行“扶持”,但可惜的是,还都处于“小修小补”的阶段。

    对中小企业来说,近几年日子很不好过。2008年是融资难,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是用工荒,而今年则是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对政府来说,这几年也没有闲着,年年都出台了大量政策来“扶持”。但是结果呢?只要一出问题,政府还是重复当着“急救队”,到处灭火,到处救人,年年如此。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救助、扶持本身了呢?拿今年的融资难来说,对大型国企来说,基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不仅仅因为它们本身就拥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还享有着“政治优惠”,在各方面占尽优势。而在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大多还口惠而实不至。

    一个国家,缺少数量众多、竞争力渐强的中小企业,其整体经济将外强中干。中小企业只有获得了真正的平等,才会拥有真正的发展前景。如果政策限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市场上还维持着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小企业仍然仰人鼻息苦等政策施恩,那么,其注定只能在低层次“小打小闹”。这样,在中国企业五百强的名单上就还会是国字号一片,民富仍然是一个不可触摸的梦。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媒体报道,一些希望壮大的中小企业已经“另辟蹊径”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它们的办法是建立离岸公司,享受外资待遇。逃离,穿上马甲又返回,中小企业这种用脚投票以摆脱不公平竞争地位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余舒鸿)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将出 拟减税费负担

 

相关评论:缓解中小企业“三荒两高”需政企合力

 

     中小企业如何突围“三荒两高”

 

     中小企业依靠自身的“顽强生存”还能撑多久?

 

     不一样的倒闭潮:从长三角到珠三角的融资难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