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0年,东城区常住人口将向外疏散20万人,由目前的85万人减少为65万人。昨天,《东城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1年-2030年)》正式公布,提出有效控制常住人口规模。(1月7日 《京华时报》)
为了控制人口规模,北京市东城区未雨绸缪,提前谋略,制定规划,打算通过与郊区县建立疏散人口安置合作机制,分批将本区20万常住人口外迁到朝阳定福庄南、通州台湖镇、顺义仁和镇等地。
东城区的此举可谓是积极落实北京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的及时举措。因为在此前北京市政府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合理控制中心城的建设规模,加大对人口和城市功能的疏解力度。
东城区在人口疏散问题上提前下手,以防止日后在人口问题上陷入被动,按说没有任何问题。然而,笔者担心的却是目前我们只见中心城区纷纷将本区常住人口开始向郊区新城疏散,却不见将本区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向郊区新城转移。这是一个问题,值得北京市予以关注。
按北京市的相关规划,通州、顺义、大兴、昌平等新城的确承担着转移中心城区人口压力的任务,这没有任何问题,城市中心的人口将日益向郊区流动,这是北京市迈向“世界城市”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但是按照北京市的相关规划要求,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的疏散必须由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转移和疏散来带动。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北京市有关城市中心区政府往往只看到了人口的疏散,而忽略了城市功能和产业的疏散,这将给北京市未来的发展埋下“祸患”。如果人口日益向郊区新城转移,而医疗、教育、产业、商业等城市资源和功能却并没有向郊区新城转移,那么产生的结果必然是新城沦为“睡城”,交通“拥堵”进一步恶化,“城市病”日益严重,最终导致整个城市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外一方面,如果在医疗、教育、产业、商业等城市资源和功能没有向郊区新城转移的情况下,贸然开始常住人口的转移工作,是否会产生巨大的阻力和障碍?这也值得有关政府领导思考,到底是把人口转移放在先?还是把城市功能转移放在先?这需要执政者认真思考。
依笔者来看,如果郊区新城没有良好的医疗、教育、产业、商业等城市资源和功能的话,常住人口的转移工作必然遭遇巨大的阻力,也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因为对于在城市中心享受着优质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资源的常住居民来说,宁愿一家挤在20平米的四合院里,也不愿意搬到各项城市功能很差的郊区。因为如果搬过去,意味着孩子将来的上学会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家人的就医更是件头疼的事情。
所以,在城市中心的人口疏散问题上,北京市需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确立出一个科学的工作思路,特别是要做好整体的规划工作,首先把郊区新城的城市功能完善起来,通过优质的教育、医疗、商业、产业、交通、环境等城市资源来自动吸引城市中心的市民搬迁到郊区新城,从而实现舒缓城市中心人口压力、整个城市和谐发展的目标。(冯兴)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