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篇:
“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403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1.8%和11.6%;今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继续保持向上的势头。截至去年底,城镇居民四年来的人均经营净收入年均增长了33.7%,目前其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了10%。与此同时,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也明显提高,来自各类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的收入逐步增加,推动了我市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2005年-2009年,人均财产性收入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2.9%提高到4.3%。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5619元,比“十五”末净增了4845元,年均增长9.7%;今年上半年人均消费支出达8362元,同比增长10.5%。农村居民消费也以年均10.9%的比例在增长。 汽车消费是“十一五”期间的一大消费亮点。最近几年,我市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路桥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快速内环线建成通车、多条跨运河新大桥建成,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不断优化。受国家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及费改税等一系列政策影响,去年底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已达25.77辆,比“十五”末增加了19.1辆。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促进住房市场和谐发展,加快各类保障房建设,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去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为34.7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则从55.5平方米增至57.7平方米。
城市生活环境越来越美,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目前,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4.01平方米,近年来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运河公园、宝界湖畔山林公园等100多个公园和游园相继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为居民构筑了一个个“15分钟文化生活圈”。去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参观旅游和健身的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2005年增加了240元,年均增长15.1%。
城市建设篇:
2005年:“打造山水名城,共建美好家园”城市建设行动启动,提出要把无锡打造成宜居、宜商、宜游、山清水秀、和谐发展的山水名城。进一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构筑“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发展格局。
2006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努力打造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深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并在全省率先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措施,节约用地。
2008年:第三轮“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建设全面启动,提出城市建设新目标:苦干三年,率先实现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段全面开工建设。
2009年:重点推进中国徐霞客旅游博览园等八大博览园和五个历史文化街区等重大项目以及精品景区建设。
2010年:加快太湖新城建设,加快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强化新城的服务功能。全面推进锡东新城10平方公里启动区建设。
农业篇:
五年来,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工带农机制,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企”战略,提升农业的特色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目前,以华西现代农业园区、红豆杉生态园、唯琼生态农庄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高效农业企业群体,成为引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数据显示,我市已建成亩均效益超过2000元的高效农业面积105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50.6%,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75.4%,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品”种养面积比例达76.8%。
依托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农村产业化发展,我市构建起强村富民的长效机制。2009年,全市32个镇、25个涉农街道实现工商两业销售收入12496亿元;全市村级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村有44个。强村的目的是为了富民,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3元,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城乡一体化,并非简单的把农民往城里迁,而是引导工业化充分发育的乡镇就地城市化。五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的“三集中”步伐,优化城镇、工业、农业、居住、生态规划布局。
到2009年底,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71.1%,工业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产出占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83.4%,集中到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的自然村扩大到3600多个,超过2005年自然村总数的1/4。
“三集中”,促使农民从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走向抱团发展。从产品合作迈向资本合作,从种养业合作迈向置业等多领域合作,当下全市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兴未艾,已建有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组织1423家,逾六成农户成为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新建各类富民合作社80家,吸引2.58万农户入社,基本实现“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 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惠及城乡百姓,农民也能享受到“公共待遇”。五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社会保障,率先实现农村养老制度框架上的全覆盖。去年,农村养老保障综合参保率达9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去年达306元,最低生活保障在省内率先实现城乡标准并轨。
我市还率先研究并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率的新概念,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创业培训。目前,全市本地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率已达93%。此外,农村居民还可享受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目前,全市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达标率为99.5%;农村高中阶段升学率达9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农村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等四项指标均达到100%。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