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11月29日 09: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编者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提高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意识,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努力在工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进出口结构优化等领域下功夫、见实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重要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时转动农业体制改革与农业技术创新两个车轮,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约束增强,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总结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建设的经验,我们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农业从本质上讲,和水、土地、阳光等自然环境分不开,具有自然属性;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不同需要,是一个具有至高价值的恒久产业,具有商品属性;同时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重大关联,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突出的社会属性。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我国,农业更是具有极端重要性。从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看,虽然只占10%多一点,但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整个社会的稳定。新世纪以来,我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两免三补”等惠农政策,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促进了现代农业平稳发展,保持了农民持续增收。以往的改革发展经验证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要的一条是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增加农业补贴、完善补贴政策是支持保护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之一。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多个“一号文件”,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农业专项补贴、综合补贴等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粮食生产保持了连续多年增产。当然,现在的补贴水平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对农业的补贴会有更大的提高,补贴政策也会不断完善。

  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扶持保护农业的又一重要举措。随着高技术、高投入的现代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风险越来越大,如果遇有灾害,农民会遭受较大损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效益,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从世界各国看,农业保险主要是政策性保险。鉴于我国现有财力不断增长的状况,应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传统农业是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的结合。工业社会把工业生产方式引进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市场化。信息社会把信息技术和理念引进农业,实现农业设施化、自动化、精准化。现代农业要求把知识、技术、资本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通过市场配置,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同时要看到,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要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支持“一村一品”发展。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要通过科学的财税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要引导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各地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三、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

  农业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农业科技的现代化。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农村改革发展30多年,创造了杂交水稻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也要看到,农业科技领域,既存在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也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等问题。鉴于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为目标,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把农业科技弱势变成科技强势,真正把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就要转变农业科技发展思路。农业科技具有公益性。各地应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大力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同时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推广的投入,加大对农民采用农业技术的补助。

  科技成果同时具有商品属性。我们应采取措施,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到一线创业,把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广泛地直接地运用于现代农业生产。要给创造效益的科技人员合理回报,给有成就的科技人员创造机会。要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进一步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要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提高人员素质。要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要扩大相关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继续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体系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下决心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一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要以主产区为重点,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的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要以良种培育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要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乡镇和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执笔:曾业松)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刘君涵 唐 剑

  改革开放以来,外需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利用国际市场和引进资金,不仅拓展了我国的市场空间,增加了就业,而且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机制创新、观念更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加快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贸易领域从货物到服务不断拓展,规模从小到大不断扩大,质量从低到高不断提升,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贸易方式不断创新。但也要看到,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占世界贸易份额的比重不断增加,可不少仍属于贴牌产品,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

  当前,尽管我国外贸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和多方面的挑战,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大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不断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把着力点转移到提升综合效益上来。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规模优势,提升经济比较效益。对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品、易引发贸易摩擦的产品,要加强政策导向和行业协调,引导企业进出口行为,增强定价主动权。要整合国内采购力量,发挥规模采购优势,积极融入全球资源定价体系,提高进口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快要素价格改革,努力形成更加有利于全球资源配置和争取贸易比较利益的价格体系。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适时调整企业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成本、劳动力成本,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使出口产业的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更加协调。

  二是加快培育外贸发展的内生动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就要促进外贸发展从外生动力向内生动力转型,就要从依靠外部资本、外部产业的投入来拉动外贸,转向培育内生主体和产业,使其逐步成为我国进出口的骨干力量,降低对外贸易增长的外部依赖。重点是3个方面:第一,培育贸易内生主体,鼓励和培育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其出口占全国总体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显示出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潜力。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通过市场、产业和技术层面的合作,逐步提升自身竞争力。第二,加快培育战略型、领军型产业,特别是低碳、绿色型出口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重点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巩固和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出口。第三,建立境外营销网络。要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到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发展直接面向境外消费者的营销模式,掌握营销主动权。

  三是进一步拓展外贸发展的深度。提高我国产品的市场深度,是实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外贸发展的深度。第一,通过品牌拓展市场深度。我国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属于“短、平、快”产品,尽管能迅速适应消费者需求,但缺乏市场认同度和市场深度。因此,今后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国际推广,在境外开展品牌收购、商标注册、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品牌价值。第二,通过提升质量拓展市场深度。要完善对外贸易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注重出口产品质量,在全球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形象。要引导外贸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提高外贸的行业集中度和企业集中度。第三,通过投资拓展市场深度。要发挥轻工、纺织、家电等行业技术、生产优势,结合国外市场特点,鼓励出口企业对外投资设厂,深度开拓当地和周边市场。

  四是加快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坚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当前,要加快调整发展模式,逐步扭转过度依靠初级要素的竞争方式,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要培育科技竞争新优势,通过完善贸易、产业、财税、知识产权等政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加快轻工、纺织等产业技术改造和设计创新,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各类技术标准的制定,争取国际竞争主动权。要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为主的低端,向研发、设计、核心器件制造以及物流等中高端方向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与此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各国新一轮竞争的焦点。我们要把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层次的重要抓手,确立服务贸易在新一轮开放中的战略地位,深度挖掘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优势服务贸易潜力,提高出口效益和附加值;大力扶持通信、保险、金融、商贸流通、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制定劳务输出人才培养规划,培育优势领域国际劳务品牌;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张桂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目前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添推动力。

  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纷纷对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筹划,并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因而更加突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人口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从国内情况看,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尤为突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只有加快科技进步,才能真正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虽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还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尚受制于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扩大用电大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健全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完善农业用水价格政策;改革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要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增强财政预算的透明度,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推进资源税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制度。要健全金融体系,继续完善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继续推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中小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与此同时,还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作者单位: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下更大气力抓好节能减排

  杨胜刚 侯 坤

  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按照有关部署,下更大气力抓好节能减排,坚决清理违规建设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察。

  近年来,各地区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不少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式对能耗还有很高的依赖。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抓好节能减排。

  一是健全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我们绝不能止步不前,还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着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落实煤层气发电、余热余压发电上网和价格政策,积极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实施资源税改革。要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认真落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等。

  二是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当前,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我们必须按照有关部署,坚决清理违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扎实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要进一步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强化安全、环保、能耗、物耗、质量、土地等指标的约束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和落后产能界定标准,组织督促企业按要求抓紧淘汰落后产能、拆除落后设施装置,防止落后产能转移。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的投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吊销排污许可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应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批准新增用地,相关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生产许可证,已颁发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要依法撤回。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企业作为淘汰落后产能的主体,一定要严格遵守安全、环保、节能、质量等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各相关行业协会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各项工作。

  三是积极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建设。一方面,我们要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着力抓好工业、建筑、交通3大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确保公共机构能耗指标不断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突出抓好对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监管。要大力推进节能发电调度,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和大容量、高效率的燃煤火电机组发电上网。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等等。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责任编辑:侯彦方)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