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出台《教师教育标准》,该标准最快年底出台。起草标准的专家称,按照新标准,现在多数老师不合格。该标准确立了“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将改变目前偏重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式,授课将转向“授人以渔”。
(6月27日《法制晚报》)
这种教育改革探索的勇气值得赞赏,但改革内容却不免让人担心,这场涉及到《教师教育标准》制定的改革,如果不跳出既有的思维模式,很可能陷入老调重弹的境地。
新标准提出的以“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这三大原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很多学校,这三点实际上都是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而被广大教师所熟知,很多教师在大学课本中可能就已经学习到这样的教育理念。但正如素质教育在中国提了很多年,我们却仍然跳不出应试教育的窠臼一般,在实践中,这三大原则并没有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
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所谓的教育标准,除上所述之外,在强调教师的能动性方面,我们有“以教师为本”(相对于行政领导而言);在针对学生方面,我们的这种堪称完美的标准层出不穷,比如“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口号提了不少,教育现状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这和教育改革者“既有的思维模式”不无关系——这种思维模式,总是过于强调改造教师或学生,却有意无意忽略了行政领导对教师的强大制约作用。从正酝酿出台的《教师教育标准》来看,起草专家指责目前教师存在三大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强调目前的教学偏重死记硬背。现实中不排除确实有一些不求上进的教师。但从深层次来看,单纯指责教师是不公平的,道理很简单,教学偏重死记硬背,原因不在于教师,而在于我们的高考制度。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和学生负担沉重,读书和做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奢望。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能培养出应试机器般的学生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才会名利双收。
不难看出,现在的教育环境被一只行政大手所掌控,地方教育局要求重视什么,校长就会要求老师做什么,教师即便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难以得到实施。与其把目前教育的问题归结于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不如反思行政部门该怎样给教师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因此,笔者以为,“教育标准”最该涉及的话题应该是如何减少行政领导对教师教学的干扰、干涉,在这方面,我们倒是有必要出台标准。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