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政绩要有多元化标准
毛寿龙:政绩好不好到底怎么去判断?应该有一个多元化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太偏重行政绩效考核,不太偏重其它的考核,包括民意的考核、专业的考核,还有工作本身的考核、长远的考核。一个社会的发展规模往往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生活标准都是多元化的,如果用行政指标一刀切,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那么长期积累的结果就越来越偏颇。一定从行政考核走向全方面,即使行政做得好,政绩很好,老百姓还是会骂你,为什么?因为你做的很多事情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或者老百姓认为你是花架子,只是为了讨好上级或者外界,这时候我们需要引入老百姓自身满意的标准。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和政府满意不满意、行政考核满意不满意,是两个标准。
另外,还要有一个专业标准,没有专业标准也搞不好。假如我是地方政府而你是老百姓,我修了一条路,我很满意,老百姓很满意,上级很满意,但是这里面也可能存在无底洞,这条路修好了,是不是整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这样?是不是路修完了挤占了其它资金?这个过程做得专业不专业?最后发现我欠了农民工的工资,欠了包工头的工资,欠了工程公司的工资,迫使他们必须做,否则把资质都取消掉。需要专业标准来确定是不是满意。行政标准已经成功的情况下,老百姓也很满意的情况下,这个事情未必做得满意。有时候行政标准满意了,老百姓不满意,有时候可能是老百姓满意了,但是专业标准不满意。
在地方城市建设中,地方发展思路更多是以官员个人的意愿为主,而不是集体智慧结果。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如果当地在任的官员,个人比较喜欢桥,那么城市里就会看见兴建大量的桥;如果官员比较喜欢西式建筑,那么城市里在官员在任的时期就会到处都能看见新建的欧式建筑。官员的主观意志占很大的成分,这样就会产生一些在项目规划建设上的遗留问题;也可能因为要争取时间,从而在城市拆迁、土地使用以及民工工资等方面不同程度地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都可能会加大城市的财政负担。
由于我们现在的地方官员任命主要还是以上级的意愿为主,所以新上任的官员就会倾向于做很多领导更容易看得见的政绩,可能就会忽略细节。其次是由于现在官员的任期基本上是5年,任期比较短。任期越短,城市建设的周期也就越短,所以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还有就是因为地方官员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度不够充分,所以往往在城市建设决策等方面的“长官意志”就会比较明显。这样一来,也使得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效率比较低。这就对地方领导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科学政绩观需要科学的决策体制、执行体制和监督体制
包心鉴:端正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上下工夫,着力建构有利于促进和制约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有利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安排与体制保障。
一是要着力建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能否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上科学发展轨道,首要因素在于决策体制和机制是否完善。这就需要彻底改革“靠权力决策”、“靠经验决策”、“为政绩决策”甚至“靠拍脑袋决策”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决策行为所依托的决策体制,真正把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体现在决策体制中,从制度上确保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依法性。
二是要着力建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科学决策能否得到顺利执行并卓有成效,关键在于执行机制是否科学、完善和畅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嘴上一套、行动一套,凡此种种,都属于执行体制方面的问题,都是决策执行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不畅顺造成的。因此,决策必须科学,执行必须有力,凡是体现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事情,一旦决策,必须果断执行。求真务实、务求实效,是建立与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最基本要求。
三要着力建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一切公权及公务行为都离不开监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是否科学、执行是否有力,能否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还决定于能否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对于确保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来说,监督体制的功能不仅在于预防和惩治少数人腐败,更重要的在于促进和保证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人民办事、为国家尽力、为社会尽责;监督体制的任务不仅在于事后监督、结果监督,更重要的在于事前监督、过程监督,从制度体制上促进和确保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履行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督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和完善,事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
(作者分别为山东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