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点热评 > 正文
中经搜索

11月25日:涨or不涨,煤电激战不能靠“涨价”熄火

2011年11月25日 10: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新闻背景:

 

    近日,山西多家电厂负责人集体赴京,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调高电价的建议。据称,山西13家火电企业今年累计亏损32.89亿元。某知情人士称,现在煤电矛盾越发严重,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电厂这次赴京后,电价可能于年内上调。(11月24日《经济参考报》)

 

 

千龙网:解决电企亏损困境 必须实行真正改革

    煤电联动虽对消化发电企业成本增支因素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且从价格机制看,也有利于向市场化过渡,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火电企业的困境和煤电之争的深层矛盾。从这一角度看,煤电联动也只是过渡之举。要彻底解决电企亏损困境,必须实现电价的真正市场化,无疑这就要对整个电力行业的体制进行彻底改革,特别是打破电网垄断,推进输配分开、加快产权多元化、建立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联动机制。电力行业迟早要走向这一步。

武汉晚报:该如何看待电厂集体赴京求涨电价?

    实际上,造成各地火电企业亏损的原因固然较多,核心原因不外三方面。一是垄断国企的“官味”伤害着现代企业市场化的肌体。火电企业、大型煤炭集团、各级电网企业,均是央企、国企。这类企业有着共同的特点,企业官场化,权力私人化,公共资源局部化。

新华网:电厂赔钱,该谁买单?

    电网在保持必要垄断的前提下,还要保证其公益性。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供电企业平均购电价为383.89元/千度,平均售电价为 571.44元/千度,加价率接近50%。这样的电网企业显然谈不上公益。虽然国家电网号称“2万亿元资产利润只有400多亿元”,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电网暴利的本质,而只能说明电网企业的管理成本实在高得离谱。

长江日报:煤电矛盾不只是行业之争

    煤电矛盾是利益问题。煤变成电的过程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该怎么分,谁大谁小?煤企和电企都咬得很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煤炭市场暗淡无光,山西煤企也是叫苦连天,煤炭价格涨起来,电企又不乐意,博弈也就成了两个行业之间的利益纷争。

燕赵晚报:解决煤电矛盾不能指望涨价

    煤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因此煤价上涨甚至煤炭资源贫乏之势不可阻挡。那么一些电厂特别是火电厂要走向何处呢?寻求新的可替代性能源显然已经成为唯一出路。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在煤电价格倒挂上,要解决问题,并非一味的提高电价就可以做到。一方面,要寻求体制上的突破,解决“煤价是市场的,电价是计划的”这一根本矛盾;另一方面,则需要厘清上网电价与终端电价之间差额及去向,从降低生产成本、缩减中间成本,厉行节约用电等方面来寻求电荒的解决之策。

 

    CE编后语:

 

    其实,电价提升带来的利润空间很有可能会被上涨的煤炭价格所吞噬,单靠电价上涨是解决不了煤电矛盾的。我们知道,煤电矛盾的根源在于电网垄断,所以,解决二者矛盾还应从电网垄断入手。


    从安全和效率的角度说,电网垄断有一定的道理,彻底瓦解垄断不现实;从市场化的发展角度说,则可以尝试民间资本准入电网市场,稀释国家电网的利润空间,真正缓和煤电矛盾。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王雅洁)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 ·煤电矛盾不只是行业之争    2011年11月25日
  • ·中国离超级大国有多远    2011年11月25日
  • ·换个角度看援助欧洲    2011年11月25日
  • ·小儿科理由难堵中石油豪车门    2011年11月25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