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邱林:高盛做空中国究竟代表谁的利益?

2011年11月25日 10: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2010年11月,国际投行高盛一份唱空A股的报告引发了沪指162点的暴跌令人记忆犹新;近日,高盛又大笔减持工商银行,引发外资做空风潮,导致沪指11月16日、17日连续暴跌,几乎中断A股反弹行情。唱多做空是国际投行在中国股市惯用的伎俩。

    不过这一次,高盛的做法更加赤裸裸。

    在人们眼里,高盛似乎只是一家美国投行,买卖是它的本分。其实不然,它与美国政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说2001年之前,高盛与政界的高层互动大多仅限于美国,此后10年,其触角已延伸至中国、希腊、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并影响着各国政府决策制定。

    正是由于与美国政界关系密切,现在的高盛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2008金融危机、2010的欧债危机,高盛都是绝对的主角,以至于美国人民愤怒得要占领华尔街,欧洲政要气急败坏得要调查这一家投行。当一家投行的行为引起全球公愤的时候,可以设想这家投行的能力。高盛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家通向白宫权力中心的大佬,更是一家遍布全球权力中枢的“乌贼”,它牢牢地掌控着金钱与权力的脉搏。

    2010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上有一份高盛披露如何对冲经济下滑,曲线远程做空中国的报告。高盛在报告中分析如何通过战略布局,能够从中国经济的下行中获得杠杆收益。近乎同时,摩根士丹利也发布了一份内容相近的报告,上面注有“高度机密”字样。报告主题是:如果中国经济出现下行风险,如何从中获利。至2010年年底,高盛做空中国已不限于嘴上嚷嚷,而是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就在同一年,历史上有做空成功经验的大师纷纷登场,唱衰中国。华尔街空头大师查诺斯断言,中国房地产业的问题比迪拜严重1000倍,资产高估与信用供应过剩是主要原因,中国过多的货币造就了房地产泡沫。查诺斯募集了2000万美元的离岸基金,对赌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做空中国的背后是他们坚信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

    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的举动与美国政府的行为一脉相承。在奥巴马政府的战略布局中,中国被美国挤到“二流国家”的捷径是——人民币大幅升值、股市和楼市泡沫极端膨胀,强势大国再驱使国际热钱反向全面做空中国经济,即从股市、楼市和汇率市场同时做空中国,使中国重走日本1990年代金融危机的老路,从此一蹶不振,国民财富积累被席卷而去,成为核心国家驶出沼泽的垫脚石。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高盛等机构为其服务。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高盛是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美国投行。一个突出的例证是,高盛是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东,它一边发布报告看好中国经济,一边减持全球市值最大的工商银行股票。不免让人怀疑高盛做空中国银行股的背后很可能是要做空中国经济。

    高盛做空中国银行股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真的看空,也可能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布局做空谋利,也不排除为了在更低位置把股票买回去。

    因此,高盛做空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更多地代表着美国政府的利益。只是它唱空中国的大戏还远未落幕,而且高盛唱空的范围也愈发宽泛,无论是中国楼市、人民币、银行业,还是中国经济,都可能成为高盛等美国机构狙击的对象。

    试想,美国主权评级被调降至AA+之后,美国国债收益率为何反而继续下降,美国国债拍卖为什么还非常顺利。美国需要维持低的融资利率,拿其他国家开刀,效果可能十分有限,只好牺牲中国这个“小我”,来完成美国这个“大我”。要知道,美国人制定的游戏规则,通过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的手进行操作,想玩死谁,估计都不是什么难事。(邱林)

 

    作者简介:邱林,资深媒体人,中国经济网经济时评作者。长期关注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向,对中美贸易及世界多边贸易关系有独到见解。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延伸阅读
  • ·煤电矛盾不只是行业之争    2011年11月25日
  • ·中国离超级大国有多远    2011年11月25日
  • ·换个角度看援助欧洲    2011年11月25日
  • ·小儿科理由难堵中石油豪车门    2011年11月25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