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科理由难堵中石油豪车门

2011年11月25日 07:06   来源:京华时报    李力言

    不管以什么样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突破见诸制度的标准规格,进行奢华消费。

    日前,中石油新疆油田对高管使用“百万豪车”质疑做出回应,给出了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车辆折旧、业务需要、租车使用等理由。然而,回应并未能解疑释惑,反而引起了新的质疑,甚至被评价为“越抹越黑”。

    这样的尴尬,缘于回应本身存在不少“硬伤”,摁下葫芦浮起瓢,疑点重重,难以服人。比如,中石油豪车事件涉及的大众途锐,2002年才在日内瓦车展亮相,2003年被引进中国市场,而油田方面称此车购于2001年。即便相信以中石油的实力,2001年就买到了“概念车”,那么10年前以80万元购进豪华越野车,也已经是严重超标了。

    又比如,油田方面试图通过折旧后的净值说明现在的车并非豪车,80万途锐折旧后只值16万多,45万奥迪折旧后只有7万多。然而,如此惊人的折旧率,显然有悖于市场常理,与同类型的二手车价格相比更像“秒杀价”,难怪懂行的企业管理人士说,“无论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计算,也不会折旧出如此低的价钱”。

    如此破绽频出的解释,不仅在逻辑上相互打架,在事实上也缺乏支撑,被一些网友称为“小儿科理由”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近年来“两桶油”面对有关公务消费大手大脚的质疑,回应的路子与此大体类似,无非一是说明“没那么贵”,二是打出“工作需要”。面对网友曝光“1200万元天价吊灯”,中石化说造价只有156万元;面对众人怒批“2.4亿元奢华装修”,又说工程是为了集中办公、提高效率。

    这些回应往往有两个软肋,一是无视央企花的是国家的钱、人民的资财,不管以什么样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突破见诸制度的标准规格,进行奢华消费。在新疆复杂地理环境里工作,固然需要合适车辆,但这就可以成为购买豪车的现实便利吗?二是在奢华、违规的底子上,却试图涂抹上节俭、合法的色彩,怎么说都听着别扭,怎么看都难免看出马脚来。

    事实上,这种“灭火式”的回应,常常回避现实问题,忽视公众知情权,一味急于平息舆论,本身就缺乏说服力和公信力,而且容易在蹩脚的辩护与掩盖中,让公众钻探出新的问题来。因此,如果不能直面问题、坦诚布公、自省改进,在社会质疑目光中奔行的中石油豪车门,恐怕难以迅速刹车停止。即使这次摆平了,只要豪奢病不除,也还会借别的消费对象发作。从吊灯到茅台,从名片到豪车,总有一款在烧钱……

 

 

相关评论:

 

中石油百万豪车曝露“监管灯下黑”

 

驾着百万豪车的中石油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