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将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
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是最佳途径。
生态农业强调三个“综合”,即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起来,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整体最大化。因此,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高级形态,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生态农业有着丰富的内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其最基本的内涵有两个:
一是追求农作物的多年生长。相比一年生或一季生的农作物,多年生长的农作物具有光合效率高,生物产量多,经济效益好,生产成本低等优势。
二是追求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的平衡。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促进生物种群的互利共生,是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
只有上述两个目标的实现,农业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整体效益。种草养牛不仅可以实现上述两个目标,而且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现代农业国家,土地规模大的农户种谷物,资金雄厚的农户搞工厂式养猪、养鸡等土地外经营,占农业人口比例最大的中小农户大都种草养牛。再加上牛奶营养全面,被称为“不可替代的食品”,对改善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至关重要。
正是基于种草养牛无可比拟的优势,发达国家将其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攻方向,耕地的40%-60%用来种植牧草,15%左右种植饲料谷物;养牛的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其中牛奶占农业总产值的20%-40%,牛肉占20%左右。种草养牛占主导地位使其农业经济效益空前提高,在同样规模土地上种草养牛大约是种谷物收益的10倍,而且使农业生态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我国的农业长期强调“以粮为纲”,虽然种植三大谷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利用总农田当量数达到77.31%,仍然粮食紧张,而且越紧张越种粮,越种粮越紧张。究其原因,我国人均口粮消费是发达国家的3倍至4倍,猪饲料的消费总量更是超过人口粮总量。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1%,猪肉产量占1/2,人均猪肉消费量超过发达国家一倍,而喝的牛奶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5,吃的牛肉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我国固有的“食物等于粮食等于谷物”的极为偏颇、狭窄的观念必须改变。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种草养牛,增加牛奶、牛肉供应量,减少谷物消费量,以缓解粮食压力的试验。
我国具备种草养牛试验的条件。
一、挖掘天然草原潜力。我国有近60亿亩的天然草原,面积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和宁夏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功能和生产潜力都有待充分挖掘。
二、新建栽培草地。我国农耕区新建栽培草地估计可达2.2亿亩,可产食物当量1.4亿吨。尤其是东北草业经济生态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草业经济生态区、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和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都有新建栽培草地的优越条件。
三、实施草田轮作。我国可通过粮食、经济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的草田轮作,建立大约占耕地面积20%的丰产草地,可以做到在收获大量的草畜产品的同时,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提高。种草肥田,而不是与粮争地,可以称之为“藏粮于草”。
因此,我国应该在挖掘天然草原潜力、新建栽培草地和实施草田轮作的基础上,逐步把种谷物养猪为主、大量消费粮食、不利于健康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改造为种草养牛为主、大量消费牛奶牛肉、有利于健康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
种粮和种草是迈入现代农业的两条腿。我国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农业观念,放弃单纯追求粮食的一条腿走路方针,提倡“粮草并举” 和“粮草轮作”的两条腿走路方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生态农业,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执笔:范新宇)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