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不容否认,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高投入,我国农业经济的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高消耗,农业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必然带来资源的高强度消耗;高排放,农业资源的高消耗必然带来废弃物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低效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结果必然是低效率,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资本和资源产出率,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
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近年来党和国家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其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将其作为基本国策。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到2020年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就是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种草养牛可以说是最佳选择。因为牧草具备谷物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为:
多年生长,适应性强。牧草可以生长7年至25年,且适应性非常强,在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适于种植的品种。
生物量高,蛋白质多。牧草的光合效率最高,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高出谷物数倍。例如篁竹草产量可达25吨,蛋白质含量是玉米的5倍;干苜蓿草粗蛋白为24%,而干玉米粒仅8%;1公顷黑麦草等于1.44公顷农田当量;1公顷饲料玉米等于1.98公顷农田当量。
空气固氮,改良土壤。三叶草、百脉根、平托落花生、罗顿豆、大翼豆、合欢草等豆科牧草空气固氮和改良土壤的作用非常大,苜蓿草每亩每年可以固氮30 千克。
节水耐旱,保持水土。有的牧草在年降雨量200毫米的地方就可以高产,而且根部能长入地下3米-10米深,以保持水土不流失。调查表明,在5度角的坡地上,什么都不种的白茬地每公顷每年流失土壤7吨,种谷物等一年生作物流失3.5吨,人工林流失0.9吨,而多年生牧草仅仅流失0.02吨。
饲料谷物是在普通谷物基础上培育出来的特殊品种,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再生能力强,一年可以割几次;二是秸秆的蛋白质含量高,例如美国的饲料高粱秸秆蛋白质高达16%-22%,是高粱粒的3倍。
发达国家培育出上千种优质牧草和饲料谷物,其畜产品的60%以上是由牧草转换来的。在所有的食草牲畜中,牛是维持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平衡的重要环节,且产业链最长,经济效益最佳。
牛是最理想的生物加工厂。牛粪是最佳有机肥,还是制造沼气的重要原料,沼渣和沼液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牛粪取代化肥,可以保持土壤的有机质。
养牛的产业链最长。养牛可以挤奶、割肉、扒皮、拔毛、取血等等,进行初加工、细加工,每增加一道工序就增加一道产业、一道就业和追加值,拉长了产业链,这是其他任何牲畜所无法比拟的。牛奶营养全面,被成为是“不可替代的食品”。发达国家食品工业原料的80%来自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15%来自水果蔬菜,只有5%来自谷物。可以说,没有畜牧业就没有食品加工业,也就没有农业的商品化和现代化。
养牛的经济效益最佳。根据核算,同样投入,奶牛的效益是肉牛的2倍,是猪的3倍。世界正在大力发展乳肉兼用牛。德国人用150年培育出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母牛年均挤奶量超过7吨,公牛530日龄体重700千克-800千克,日增重1238克;奶量不少于奶牛,肉量不少于肉牛,奶质超过奶牛,肉质不亚于肉牛。培育乳肉兼用牛将是世界养牛业发展的大趋势。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