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离世界城市还有多远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理论百科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离世界城市还有多远

2010年06月12日 14:37   来源:北京日报   傅 华

  编者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竞争的日益加剧,建设世界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获取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战略选择。时代的发展要求将首都北京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城市。在近日由北京市社科联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论坛上,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首师大、首经贸等单位的学者及市委市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北京市社科联所属相关学会代表等就“亲历百国社会考察,借鉴世界城市建设”,“世界城市目标下的北京城市规划”,“基于世界城市发展目标的北京主导产业定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空间模式”,“北京——从人文奥运到世界城市”和“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新区域主义”等内容进行了精彩发言,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颇有启发意义,本刊现择精彩观点刊发于此。

  不能简单模仿已有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

  傅 华

  建设世界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在首都发展新阶段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世界城市既是一个指标体系,又是一个奋斗目标,更是一种胸怀、一种视野、一种境界。加强对世界城市的研究,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服务,是首都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努力拿出更有针对性、学理性和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第一,要把研究世界城市的外在表象与研究世界城市的成长过程、成长规律结合起来。我们建设世界城市既要认真研究和梳理世界城市发展现状和主要特征,研究世界城市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把世界城市的基本情况研究清楚。同时,更要重视研究世界城市的产生背景、成长脉络和发展路径,总结它们成为世界城市的内在规律和基本经验,从中提炼出真正能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借鉴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第二,要把对世界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对世界城市发展愿景的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已有世界城市的基本形态,从各个方面列出详细的指标体系,以便北京能够分析自身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更要着眼未来、立足长远、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深入研究世界城市的未来模式和发展愿景。世界城市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绝不能简单模仿、复制已有世界城市的形态和发展路径,做亦步亦趋的跟随者,而是要充分发挥优势潜力作为一个后来居上的赶超者。

  第三,要把研究世界城市的一般特征与研究北京自身的特性结合起来。世界城市有共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我们要打造的世界城市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能够充分展现人文、科技、绿色内涵的世界城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有着自己的独特血脉、肤色和底蕴的世界城市。因此,我们要在研究世界城市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北京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城市魅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世界城市提供更多的真知灼见。建设世界城市是一个长远的任务,世界城市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深化和推进。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侯彦方)

共(6)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延伸阅读
  • ·建设世界城市面临的六个挑战    2010年05月17日
  • ·重在充实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2010年05月10日
  • ·世界城市首先是北京人的城市    2010年01月26日
  • ·2020年北京将建成世界旅游城市    2010年05月28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