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社科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日前联合举办了“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模式研究”专题研讨会。与会者就“中国模式”内涵、历程、价值及意识形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科社学会会长夏军认为,“中国模式”具有实事求是、灵活创新的基本特征,反映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综合发展动态。
市委党校程竹汝教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的角度阐述了 “中国模式”处于初级阶段的特点。
科社学会副会长吴解生指出,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关“中国模式”的精辟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描述。“中国模式”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是一个跨越时空、过程发展的概念。具体来讲,“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独立自主实现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实践形式。“中国模式”的正确诠释,只能由中国人民在不断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自身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发展形式,作出科学的、本土化的、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中国模式”不等于中国经验,有别于中国特色。经验总结是模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特色是决定模式存在的价值保证。“中国模式”不能脱离中国特色,不具有普世替代性。
孙力教授表示,中国的成功在于摆脱了模式框框,与传统的格式化模式和权威化模式不同,当代中国追求的是与时俱进的“改革模式”和去中心化的“并存模式”。
社科院马丽雅博士认为,当前“中国模式”风靡全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模式”是一个尚未统一的定义,有多个不同视角的不同解读;二是“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现实借鉴作用。谢忠文博士则呼吁,国外的“中国模式”研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争论色彩,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去意识形态的倾向却日益明显,这一点应当引起各方重视。
程伟礼、袁秉达、徐觉哉、袁新华、时昊青、王公龙、周汉良、官进胜等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