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好像只有两家报社,即《新京报》和《郑州晚报》的记者浏览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官网。昨天各大网站上关于“人大”有关自主招生的“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的报道,都转载自这两家报社。消息发布后,最引人关注并受广泛质疑的,是“圆梦计划”。
所谓“圆梦计划”,是面向农村的推荐生计划,具体条件是:“每年拟选定50所县及县以下生源好、信誉好的中学,由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本来,增加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对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甚至说是对农村、农民的一种教育补偿也不为过。但是,仔细阅读推荐条件,不能太乐观。
“50所县及县以下生源好、信誉好的中学”如何选定?各地很多学校势必会来争取“入围”资格,拿什么来争?除了学生成绩,很可能会把习惯中“搞关系”那一套带进来,这就可能影响选择的公平,“人民大学”对此做好了应对准备吗?何况还有“50所”内外的公平问题。
更大的质疑,来自“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项条件。符合“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项条件的考生,在农村应该是很多的;但是,作为高校招生条件,自然还有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即“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由此就生发出一系列问题:在该高校所选定的50所县及县以下生源好、信誉好的中学里面,同时符合这两项要求的农村学生有多少?如果某一所或几所学校挑不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学生来,该怎么办?是否在50所学校以外再增补相应数量的学校供挑选呢?如果不增补学校了,就意味着本来是给农村孩子的推荐名额用不上了;教育资源不能浪费,招生名额转回城市,那么,“教育公平”呢?
如果真心希望多一点农村孩子上大学,并不是困难的事情。一是挑选范围不限于50所。总不至于50所之外就选不出配得上人民大学的农村孩子了吧?如果非这 50所不可,那干脆就废除“三代之内无大学生”这个苛刻又荒诞的条件,即祖辈和父辈中有人读大学的农村考生被推荐,挑选余地就大了,就可能保证农村推荐生的名额由农村孩子来享受。
看来《新京报》记者也有类似的疑虑——报道中写道:“人大”目前尚没有公布获得“圆梦计划”推荐资质的中学能推荐的考生名额,也没有透露这50所中学未来是否属动态进入制。但是,“人大”官网上的“圆梦计划简介”中有一个说明,似乎透露了个中消息:“如本学年没有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不推荐考生。”这句话,为农村推荐生名额转回城市埋下了伏笔。或者说,“圆梦计划”会不会成为一个可大可小、可任意解释的美丽肥皂泡。没有确定的名额,可人为操作的余地就大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