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盼大家都有阜阳火车站的“农民兄弟情结”

2011年02月12日 11:05   来源:东方网   东方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神州大地掀起的民工潮,转瞬已走过20个年头。中原一隅的二等小站――阜阳站,因民工潮而蜚声华夏。20年来,勤劳朴实而又乐于奉献的铁路职工,将真情、真心奉献给阜阳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将阜阳站建设成一座现代化农民车站。他们秉承着“服务农民旅客”的宗旨,凭借着铁路日益发展、运能不断提高,不断提高客运组织水平、服务技能,用心血和汗水,浇铸着阜阳春运这块金字招牌,让阜阳春运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片净土地。(2月10日东方网)

    同日,文汇报报道阜阳站这个“农民车站”不再一票难求。称今年春运,上海铁路局通过挖潜扩能,推出了加开计划外临客的举措。正月初六这一天,阜阳站共始发列车29列,安全发送旅客7.2万人。对接旅客需求开行列车,已成为上海铁路局落实“和谐春运”的重要举措。

    这是二则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暖的新闻,让我们不禁为铁路部门的“农民兄弟情结”叫好----在春天里,一趟趟驶向希望的列车,承载着铁路部门对农民工的关心、关爱,为这些农民工平安、顺利返城务工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阜阳市是我国五大农民工输出地之一,阜阳火车站也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客流集散地。经历了多年民工潮的洗礼,阜阳火车站在为农民工服务的道路上逐步探索,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闻名全国的典型经验。这座被政府誉为“春运战线上一面鲜艳的旗帜”的车站,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农民车站”。难能可贵的的是阜阳火车站一直保持着“情系农民兄弟”的优良传统。从报道来看,今年阜阳火车站也面临着巨大的春运压力,他们大力推行、着力创新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为旅客化忧、解愁、驱难:售票窗口总量达到186个,比日常增加107个。电话订票、刷卡买票等也开始实行;临时购票处搭建了一个2600平方米大棚,旅客购票不再有淋雨之虞;广场的景观候车室设有电子显示屏,7号、8号两个特大型临时候车室四周也有了“布墙”为农民兄弟遮雨挡寒;20个检票口、8台危险品检查仪,让客流进站速度提高;加密的导向标识,使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民旅客能方便找到自己的去处;所有的候车室热水24小时供应;候车大厅里的文化书屋、儿童乐园、话吧网吧、休闲娱乐等,满足不同层次的旅客需求。

    “在家乡车站,我真的有到家的感觉”,这是农民旅客发自内心的感慨。难怪,记者看到,今日阜阳站,没有了拥挤和茫然,买票、候车的旅客们大都神态自若。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生力军,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将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问题若解决得好,必然有助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若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到一个庞大人群的幸福感与尊严感,还会留下诸多社会矛盾的隐患。从这一角度去观察,关爱、善待农民工,已绝非一个普通的道德议题,更具有经济、社会的意义。关爱、善待农民工,也不只是铁路一家的事,更应该是全社会的事、大家的事。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需要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逐渐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融入城市社会,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和现代文明成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建立融洽的劳资关系,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成为农民工的幸福家园,使他们感受到体面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从而焕发出主人翁精神,与企业同舟共济、共谋发展。

    让农民工走得了走得好,是铁路对农民兄弟最实际也是最贴心的关爱。在为铁路、火车站“农民兄弟情结”叫好的同时,我期盼着大家都有阜阳火车站的“农民兄弟情结”。因为在乡村,农民是我们辛勤劳作的衣食父母;在城市,他们是我们手足相砥、骨肉相连的兄弟。这种兄弟是一种不必轰轰烈烈但却是可靠的托付,是一种你真心希望他过得比你好,你也知道他希望你过得比他好的感觉。

    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如同城市里一棵棵朴实的行道树,在给我们带来绿荫的同时,也渴望有着更多的雨露养分,这样他们才能生存得更好。关爱农民工,需要我们做得还很多。我们能做的,也很多。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我期盼着大家如阜阳火车站这样的“农民兄弟情结”再多一些、再浓一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理顺三大关系根治拆迁难题    2011年02月10日
  • ·“体面劳动”的实现路径    2011年01月30日
  • ·生动的实践 有益的启示    2011年01月25日
  • ·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才能办好走远    2011年01月25日
  • ·民生赞     2011年01月24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