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委屈”

2010年12月22日 06:36   来源:人民日报   王朝明
    与一个长期在基层任职的同志谈心,说起当干部的难处,他颇有感触:“工作上再苦再累都不打紧,最难的是有时要‘两头’受气。比如明明是利及长远惠及民生的好政策,上级也定下标准、时限严令贯彻执行,可有的群众就是不肯接受、不愿配合,有时还语出不忌甚至付诸拳脚。可忍着委屈,工作还是得照样往前推。”这样的困窘,不少干部多少都曾遭遇。这样的委屈,许多人也感同身受。

    窘境和委屈如同一面镜子,很能反映出干部的水平和境界。怀抱一腔热忱,不辞辛苦不计得失想为群众办点事,不料却遭受苛责误解,委屈是自然的。委屈面前,有的人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或者干脆一推六二五、撂挑子不干。而更多的干部,尽管心里有些委屈,也照样把工作往前推。这样的干部,恪职守,能担当,肯奉献,耐折腾,可谓“砥柱”和“脊梁”。对这样的干部,组织上即便有批评却可放心压担子,老百姓即便有误解终将贴心竖拇指。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不会尽是和风细雨。干事创业也不可能总是一片叫好声,尤其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处置热点难点问题时,遭遇一些苛责和误解,受一点委屈是难免的。委屈面前见胸怀,见担当,更见作风和党性。不可想象,假若没有一份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假若不是源于对事业的高度热忱,假若党性淡漠、作风漂浮、意志薄弱,无数平凡的基层干部怎会耐得委屈和辛苦,“工作还是得照样往前推”?

    耐得委屈,百事可做。历览古今前贤,不乏在委屈中披棘前行,于磨难中砥砺奋进的智勇者、弘毅者。遵义会议前的毛泽东,踏出那条著名小道的邓小平,曾经遭受群众误解、亲人埋怨的“永远的巴山红叶”王瑛,乃至早先被人讽为“郭大傻”如今又被人誉为“郭大侠”的郭明义,他们对待委屈的态度令人敬佩,他们超越委屈的作为值得效法。

    磕打出脚力。某种意义上看,受点委屈未必是一件坏事。就像净水洗纤尘,对于智勇者,委屈就像一阵清风凉雨。委屈面前,可以让人冷静下来,去浮躁,敛心神,省察自身不足,反思工作瑕疵,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改进同群众打交道的方式和方法。化委屈为智慧、意志、作为和业绩,而不是牢骚、抱怨、逃避与放弃,当是一名优秀党员干部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委屈不可避免,但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干事创业者少受委屈,努力为其提供一个舒心的发挥才智的环境。其实,有时候,受委屈者所希求的并不太多。一句暖心的话,一点支持的掌声,一掬体谅的微笑,甚至一个真诚友善的眼神,就足以让受委屈者冰释委屈,减压卸负,贯注热忱,倍加奋力前行。

    别让流血流汗者再流泪,让委屈者的委屈随“浮云”而去。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