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的就是“人均”

2010年12月01日 08:56   来源:红网   王子明

  日前,瑞士瑞信银行发表全球财富报告指出,中国的成年人人均财富值从2000年的6000美元增至2010年的1.8万美元,这相当于12万元人民币,十年间增加了两倍。

  自从中国GDP超日本成全球第二后,似乎已没有多少人关心这样的数字,只是这次又来了一个“人均”,尽管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仍有差距,但标榜的12万元,仍不得不让我们重申一下常识:如今,“人均”真是个不合时宜的词。

  温家宝总理曾经有一段很著名的“乘除论”:在中国,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一直以来,“总量”都是我们的骄傲,而“人均”则让我们抬不起头来。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人均”也不再那么尴尬了:比如,人均工资增长了多少多少。每次这样的数据出台,我们总是惊呼,又“被增长”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有两种原因,一是数据造假了,一是计算平均数过程中的两头数字差距太大了。在以往,人均得出的数字或许还能提醒我们不要好大喜功,但随着那13亿之上的总量越来越大,两者相除得出的数字,也会变得虚幻起来。

  当下的贫富差距已毋庸讳言,一个身家百万的富翁与一个拿低保的困难户来平均,就能算出一个“中产阶级”来。因此,在当下,要重新审视“人均”这个词。

  首要的,算法要再复杂一些,少做一些一锅炖、一刀切式的平均,多一些分段化的计算。不要嫌麻烦,只有不同人群各自“人均”起来,才可能了解社会的真实状态,决策也才可能更加科学,更加有针对性。

  再者,必要时,应该把“人均”这个词脱离开简单的算术领域,变成切切实实的行动,正所谓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也是有平均的内涵在其中。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