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瑞士瑞信银行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成年人人均财富值,在过去十年中从2000年的6000美元增至2010年的18000美元,而2010年全球人均财富为4.38万美元。报告称,中国财富总值增加到现在的约16.5万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新兴财富阶层的主力。(11月28日《法制晚报》)
虽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相当明显,但这一人均1.8万美元的财富值,无疑仍有其可观之处。这意味着,中国家庭户均财富将至少在3.6万美元,也即差不多24万人民币以上。如果再考虑到“中国人的负债相当低,只有人均136美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人均1.8万美元财富值的数字,更是显得成色十足。
可是,在“人均”这样一个概念前提下,“1.8万美元”的财富,究竟是贴近生活的普遍事实,还是浮在纸上的枯燥数字,显然又是值得追问的。就统计学而言,要想保证“人均”统计更具现实意义,一个重要前提是,被统计的对象之间,差距不能太过悬殊,否则,一个亿万富翁和一群穷光蛋论“人均”,除了数字游戏之外,是不可能有多少令人信服的价值的。
不妨来看目前我国社会财富分配的分布格局。一方面,全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并不主要掌握在居民手中,而主要是由政府在支配、掌控。据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此前的研究,2007年,中国的全部资产财富共有115.6万亿元,但其中真正属于居民的资产财富只有27.6万亿,剩下的88万亿财富,均体现为政府掌握的国有土地和国有企业财富。2007年,政府掌握的资产性可支配收入和财政税收加在一起,高达15.7万亿,相对于11.4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37.9亿农民的纯收入。
另一方面,据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2008年,全国被官方统计遗漏的居民“隐性收入”高达9.3万亿,其中,5.4万亿为“灰色收入”,而这些“灰色收入”,“来源主要是围绕权力对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而产生的腐败、寻租、侵占公共资金和他人收入、聚敛财富等行为,以及垄断性收入的不适当分配”。具体数目虽有争议,但其体量庞大是无疑义的。
这样的财富分配格局,谈“人均财富值”显然是奢侈的,也经不起多少社会现实、民生实际的检验。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