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几天,各地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敬老活动。这不仅体现了对传统尊老文化的认同,也体现了对“银发浪潮”扑面而来的正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为核心。古代帝王治国,不外乎两种,要么是“忠治”要么是“孝治”。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样的书本教化和民间自觉自动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孝文化。
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加之老龄社会加速到来的现实,今天人们都把重阳节放在心上。然而,我们又是如何在重阳这一天体现孝道?几年前,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伴随着春节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触动了无数人心灵最柔软处。“回家看看”似乎也成了重阳节的主旋律。
这首歌流行,一方面说明整个社会对于孝的高度认同,另一方面也表明现代人在孝上的不足。重阳节应该“回家看看”,但不仅止于“回家看看”。在当今时代,“父母在,不远游”或许有点落伍,但其精神理念却不落伍。何谓天伦之乐?天,既有天道之寓,又有天天之意。天伦之乐,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厮守。
诚然,现在对很多人来说,很难做到与父母厮守。由于工作,我们无法整天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高高在上的房价及生活成本,让我们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居住。但不管如何,都不至于忙到不能“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的地步。难道真的窘迫到连回家看看都成了奢侈?对“常回家看看”的呼唤,正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它充分证明,父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位置已经被边缘化。
《常回家看看》为我们描述了一对想要孩子常回来看看的父母。天下父母心,父母希望能和子女长相守。只不过在浓浓的大爱下面,他们隐藏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如果真的以为在重阳节时,靠近父母的回家看看,远离父母的电话问问,那则显然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
有一句话耳熟能详:功夫在诗外。同样,尊老敬老爱老功夫也在重阳节外。当然,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和父母相守,毕竟个人实际不同,但是应该追求这么一种情怀,那就是时刻把父母放在心上。能和父母在一起的,尽量在一起;能回家看看的,尽量回家看看;能用其他方式示爱的,尽量多用一些方式……总之,不能满足于重阳节“回家看看”,甚至只是“电话问问”。今天的老人,明天的我们,这其实也是为后人作表率。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