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迷恋“一把手”,这说明我们的一些制度依旧被虚置,一些矛盾解决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职能部门仍然形同虚设。
9月26日上午,广州市再次举行了各区(县级市)、街镇以及市直各部门党政“一把手”公开接访活动。尽管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已经是广州市坚持多年的举措,但群众热度依然不减当年。有群众清晨6时就来排队,只为了得到一个跟“一把手”诉苦的机会,也有群众因为不是“一把手”接待自己而提出拒绝。总而言之,大家都是冲着见“一把手”而来的。
投诉外墙整饰导致房子漏水,下午就获赔偿;投诉门前烂路,下午就开始施工;投诉无证食品作坊,下午就执法取缔;排队3小时,在紧缺的回迁房源中硬是要回一套房……上午投诉,下午解决———12个区(市)主要领导悉数出场受理群众投诉,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解决得立竿见影!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现场接访、联合接访、带案下访、上门探访等形式开展领导公开接访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释放民意,疏解民怨,这总比什么都不做、放任矛盾持续激化强。而且有目共睹的是,不少矛盾确实是在上级的强力干预下才出现破冰的可能。比如此前广州红红火火的拆违行动,违法建筑早已乱象横生,大家也习惯在潜规则下自娱自乐,如果不是广州市市长一番强硬表态,谁会闲着无事跑去二沙岛啃那些个硬骨头———又不独它一家这样。
在这样的逻辑与规则下,个个都要见“一把手”也就顺理成章了。此情此景随处可见。此前,河南省三级法院也曾在各自法院集中接访。但接待当日却出现了冷热不均的一幕:省法院门口聚集了2000多名来访群众,甚至有200多人提前一天排队,内外是一层层的人墙,有的群众更是感动得直接给院长磕头,头磕在桌子上“砰砰”直响;而有些市级法院到上午10时便再无人来访。一边门庭若市,另一边却门可罗雀,这就是“一把手”的魅力所在,不是个人魅力,而是权力魅力。因为群众坚信,只要法院院长过问我的案子,得知我的冤屈,那么我的冤情必能得到昭雪———所谓正义仅附于“权威”个体身上。
然而,群众迷恋“一把手”却不是什么值得乐观的事情,因为这只能无奈地说明我们的一些制度依旧被虚置,一些矛盾解决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职能部门仍然形同虚设。姑且不谈“一把手”只是一个凡人,没有三头六臂去过问社会形形色色的矛盾、各种各样的纠纷,这种崇拜“一把手”的“人治”色彩所留下的烙印,似乎也不是我们“坚持法治为重”所应该引以标榜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接访等手段解决一时的矛盾积压,让这些压力迅速找到释放的空间,这是向善的一面,但却不应将其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终南捷径。毕竟屡屡依赖“一把手”过问问题,只是“人治”的延续,却不是法治的开端。在法治社会中,一个更合理的设置是,构建一套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各个机构各司其职,各种办事人员勤政亲政,谁都无法任意通过自己个人意志改变程序正义,乃至实体正义。
有人会说,我国国情如此———人情社会。这恐怕只是以矛盾掩盖矛盾的托词。没有哪个国家的法治是在一夜间建立的,但如果我们总以诸多借口回避这个努力方向,我们恐怕将永远与法治失之交臂。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