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欺骗打工者的假律师要“应打尽打”

2024-12-31 1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创意图片 中国经济网许子杰制作

  据媒体报道,近期网上出现了一些专门瞄准中老年农民工的假律师。这些假律师号称没有打不赢的官司,以帮助打工者讨薪维权之名骗取“代理费”,金额从600元到2000多元不等,拿到钱后立刻将对方拉黑。有一名假律师就通过这样的把戏,让陕西、安徽、甘肃等10多个省市的百余位打工者受骗。

  中老年农民工本就谋生不易,假律师还让打工者雪上加霜,良心安在?不仅如此,有些假律师冒用合法律师事务所和正规律师的名义行骗,这显然侵害了相关律所和律师的正当权益,扰乱了律师行业的正常秩序。

  冒充律师身份实施诈骗,骗取他人钱财,本质上是违法犯罪。假律师每次诈骗的金额,刻意不突破3000元的立案标准,但他们不可能只骗一次就收手。“机关算尽太聪明”,殊不知历次诈骗金额是可以累积的,只要累积金额达到入罪标准,同样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假律师乱象,司法机关和职能部门历来都是“零容忍”。但假律师大多依托网络行骗,异地作案,且单次涉案金额不大,导致取证难、处理难,因此屡禁不绝。对假律师“应打尽打”,有赖于强化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比如通过大数据汇总线索证据集中办案。同时,平台也需要严把律所、律师资质审核关,及时甄别和清理假律师的诈骗信息。

  应当看到,假律师行骗之所以屡屡得逞,是因为不少中老年农民工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病急乱投医”。因此,要着力降低这类特殊群体走法律程序维权的门槛,向他们及时提供司法援助,从源头上不给假律师可乘之机。同时,应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打工者选择正规的维权途径。疏堵并举,才能真正铲除假律师生存的土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专骗中老年打工者?差异化骗术需精准化打击

     莫让“假律师”扰乱法律服务行业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欺骗打工者的假律师要“应打尽打”

2024年12月31日 1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创意图片 中国经济网许子杰制作

  据媒体报道,近期网上出现了一些专门瞄准中老年农民工的假律师。这些假律师号称没有打不赢的官司,以帮助打工者讨薪维权之名骗取“代理费”,金额从600元到2000多元不等,拿到钱后立刻将对方拉黑。有一名假律师就通过这样的把戏,让陕西、安徽、甘肃等10多个省市的百余位打工者受骗。

  中老年农民工本就谋生不易,假律师还让打工者雪上加霜,良心安在?不仅如此,有些假律师冒用合法律师事务所和正规律师的名义行骗,这显然侵害了相关律所和律师的正当权益,扰乱了律师行业的正常秩序。

  冒充律师身份实施诈骗,骗取他人钱财,本质上是违法犯罪。假律师每次诈骗的金额,刻意不突破3000元的立案标准,但他们不可能只骗一次就收手。“机关算尽太聪明”,殊不知历次诈骗金额是可以累积的,只要累积金额达到入罪标准,同样要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假律师乱象,司法机关和职能部门历来都是“零容忍”。但假律师大多依托网络行骗,异地作案,且单次涉案金额不大,导致取证难、处理难,因此屡禁不绝。对假律师“应打尽打”,有赖于强化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比如通过大数据汇总线索证据集中办案。同时,平台也需要严把律所、律师资质审核关,及时甄别和清理假律师的诈骗信息。

  应当看到,假律师行骗之所以屡屡得逞,是因为不少中老年农民工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病急乱投医”。因此,要着力降低这类特殊群体走法律程序维权的门槛,向他们及时提供司法援助,从源头上不给假律师可乘之机。同时,应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打工者选择正规的维权途径。疏堵并举,才能真正铲除假律师生存的土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专骗中老年打工者?差异化骗术需精准化打击

     莫让“假律师”扰乱法律服务行业发展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