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揭短乃痛之切爱之深

2010年09月22日 07:07   来源:新民晚报   姜泓冰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教授在最近演讲中痛心疾首地提及高校名师“走穴”,学生热衷于成功奥秘、投机取巧办法等现象,如警钟鸣响。

  知名经济学教授一场40分钟演讲收入20万元。杨校长举这样亲耳听来的例子,并不是想要给学者的市场身价泼盆冷水,而是出于对习惯于走穴、赚取高收入的教授们逐渐丢失“学高为师”和“身正为范”两种品质,对于年轻学子们产生负面影响力的担忧。

  因为杨校长发现,不少教授走穴多了,专心于学问的时间少了,很容易熟练于某种投机取巧式的“创新之道”,比如将甲地酒桌上听来的故事变成乙地演讲时的“案例”,夸夸其谈。教授没时间读书,学生抄袭也就容易蒙混过关。类似行为,老师在做,学生在看,对其人生观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远大于老师们的口头教导。于是,才有学生汲汲于名家名人的“成功秘诀”,为申请名校而“勇于”请不认识的知名教授在推荐信上签名,轻忽诚信,重视包装与“表现”,将当官、获取权力视为人生成功标志等等现象。

  大学校长直言不讳,揭自家之短,因为来自“内部”,更有强烈的震撼力。杨玉良教授敢于这样做,显然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责任心。他的激愤之辞,却也抓住了当前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病灶”——

  如果一个教育者骨子里充斥着急功近利意识,甚至连基本道德底线都变得模糊不清,难免会“生产”出不懂得追求和敬畏真理、具有投机取巧型人格、一切以功利为判断的“人才”。

  回答钱学森先生晚年之问,造就堪当未来民族发展、人类进步中坚力量的优秀人才,是新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根本目标。然而,若寻根溯源,仔细思考钱学森之问,就会发现,当代社会“神童”多多、聪明苗子时时可见,从家庭到学校、社会,亦不乏不惜重金、“武装到牙齿”式的大力投入和精心打造。“大师”不出,“苗子”夭折在通往一流优秀人才的半途,恐怕恰恰在于这四个字:急功近利。

  唯功利是重的人生,在成功、厚利的诱惑面前,难免会做出道德底线一步步退后的举动——不论这诱惑,是金钱享乐、一官半职,或是学术成就、出国机会。

  急功近利的教育,便难免要揠苗助长,一味只教导能带来短期私利的知识,或许能够赢得升学率、成功率,但以此为出发点,注定要被引向歧路。而这样功利化教育过程向一代青少年传递出的价值取向,更是贻害无穷。

  眼下刚刚拉开帷幕的新一轮教育改革与创新,在本质上说,其实是整个中国社会重建精神信仰、抵制庸俗腐败的浩大工程的一部分。这项工程最难的,便是底部的重建。有之,请从教育始。唯有当教授、教师们不务虚浮,安心以“学高为师”,更重视“身正为范”时,才会有新一代勤恳踏实、不畏艰难、为人类或民族理想和个人兴趣而非功名私利奋斗的优秀人才出现。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