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生硬的管制代替服务的人性

2010年09月08日 07:53   来源:红网   王国信
    北京回龙观地区三合庄村属于昌平区首批实施封闭管理的村庄。为了执行村庄社区化管理的新政策,村委会在一条连接两个村庄的道路上建起一道10多米长,3米高的砖墙。新学期开学,这面墙挡住近300名打工子弟学校中小学生的上学路,学生要翻十几米高的土坡上下学,十分危险。(《新京报》9月7日)

    不容置疑的是,这个围墙的存在本身就是“合法”的违建物,如同搁在牛郎织女面前的银河一样,只是权势一方一厢情愿的管制衍生品,它得不到一点儿人心,甚至是已经犯了众怒。为此,村民做过无声的抗争——他们从土坡上修出了一条通向知识殿堂的“鹊桥”,每天接送孩子;也做过苍白的控诉——很多家长向有关部门反映此事,但是得到的却是一句冷冰冰的回答:“这是政府的新政策。”

    当然,有很多可以假设成立的原因能成为封路建围墙的理由,比如保护孩子的安全,比如社区化管理的需要。但是众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难道没有一席之地来容下“给孩子留一条路”吗?那原本近在咫尺的学校如今却因为“好意”魔术式的成了真实的海市蜃楼,让上学成了不经历风雨险阻,怎能进到课堂的惊险旅程,有关部门为何不感到羞耻和愧疚?而更值得思考的是,父母的担心,学校的无奈,孩子的痛苦为何只能换来“会考虑开一个门”?

    “会考虑”即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这个不是承诺的承诺展现了当地管理部门的犹豫。围墙的存在对管理而言带来的是便捷,效用是利大于弊的,而一旦拆除了它,那就是自找麻烦,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愚蠢举动。拆还是不拆,这真的是一个问题。要知道一旦这个口子开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的麻烦:村内的治安、交通安全、人员管理……想想都后怕。所以,即便有群众的强烈要求,即便看见了学生在羊肠小道上的艰难,还是要固执己见,要“另辟蹊径”。这是权力趋利避害的本性。

    记得前不久,某城市大搞“人性化执法”,其中有一招是将城市的人行道分成小块让流动商贩竞价购买。道是给流动商贩一个合法的位置,我看到是为了方便自己管理。且不说这些本来就迫于生计而出来“流窜作案”的小贩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竞价,我要问一句,执法大队有权拍卖人行道吗?这种“人性化管理”的好处就在于自己不但赚的盆满钵盈,还方便了管理,最后还得到了名声,真是一举三得的妙招。但是这个方案从头到尾都是以自己管理为中心,哪里见得到要服务于人民的意思?

    管理的目标是为服务群众,不能为了方便自己,而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不便。但是现实中,很多管理者的思维并没有能转过弯来,他们的工作还是为了实现统制而行使权力,主张官本位,权力本位。而不是从公民需要出发,主张人本位,社会本位,以为公民谋福祉为宗旨。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统治而不是公民与服务者互动协商。

    也正是如此,它的一切服务都不排斥强制性(包括出于好心的服务),由此官民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公共政策没有给群众带来方便和舒适,推行当然就会有阻力。想起穿法袍上访的法官那一句:如今方知上访苦。假如我们的官员能转化一下角色和思维,那顾此失彼的管理就会少许多,生硬冰冷的管制就会少很多,而管理者服务的人性就会开出美丽花朵。

    从更深层次来说,重在实现三方面转变:指导思想上实现由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管理内容上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管理方式上实现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当官员以公民为中心开展一切工作之时,我想,这或许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法制社会的雏形吧?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